如何区分肠胀气与肠套叠?
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入到邻近肠腔内的一种病症,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症,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占婴儿肠梗阻的首位,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及腹部肿块。本病属于中医“呕吐”及“腹痛”的范畴。那么,肠套叠的原因有哪些呢?
肠套叠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1、原发性肠套叠 90%的肠套叠属于原发性,套入肠段及周围组织无显著器质性病变。肠套叠可有一个起始点,随着肠蠕动,其近端的肠管套入远端的肠腔中。几乎每个病人术中均可发现位于套入肠段头部的肠壁淋巴结肿大。肠套叠一般好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炎后,50%以上与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这也解释了Peyer集合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而肿大的Peyer集合淋巴结凸入肠腔可能正是激发肠套叠的诱因。
2、继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起始点有明确病理异常的占2%~12%,包括:美克尔憩室、阑尾、息肉、肿瘤、过敏性紫癜导致的黏膜下出血、非霍奇金淋巴瘤、异物、异位胰腺或胃黏液、肠重复畸形等,其中美克尔憩室最为常见。患儿发病年龄越大,存在继发性肠套叠的可能越大。
囊性纤维化病人易发生肠套叠,且可能反复发作,故需多次复位。其可能原因为肠道分泌液浓缩以及粪石形成,多见于9~12岁儿童。
如何区分肠胀气与肠套叠?
肠胀气远不及肠套叠那么严重,是因为肠道功能紊乱所致,有时伴腹痛。一般通过吃易消化的食物、热敷按摩以及服用助消化药就能有效缓解。但不可乱用抗生素(消炎药),以免菌群失调进一步导致肠功能紊乱。肠套叠多见于4-6个月的婴儿,以阵发性哭闹、腹部摸到包块、血便为显著特点,有些人还可能出现呕吐。所谓阵发性,基本是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发作一次,非常频繁;包块多半在右下腹部,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而血便往往在肠套叠发生后几小时出现,性状比较像果酱。由于肠套叠会引起肠黏膜出血及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套得越深,时间越长,危险越大。如果尽快就诊,90%不需要做手术,用低压空气灌肠便可复位。但超过一定时间还未就医,一般都需手术复位,若发生肠坏死的治疗困难。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