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宝宝”也可以成为开心记忆
情景再现:
一位律师朋友袁先生的儿子刚好处在“幼儿逆反期”,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抱怨他的儿子壮壮的。壮壮刚满4岁,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十句,而且振振有词。比如他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也不收拾就去看电视,袁先生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壮壮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袁先生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更让袁先生郁闷的是,壮壮的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理由,为达到他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别人,常常说“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有一次,袁先生准备带他去奶奶家,叫他快穿好衣服,他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奶奶家又跑不了。”还说:“奶奶也总说慢慢来,不能心太急。
壮壮真是个很难对付的孩子!不过,他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就维护自己的权利而言,他的行为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显得有些不尊重父母;而相对来说,他的父母也没有尊重他。再说,此时的他尚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
我认为壮壮的种种表现跟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分不开的。袁先生作为一名律师,习惯用“道理”来教育孩子,这样孩子多少会受到影响,变得喜欢反驳。所以袁先生应该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袁先生可以让孩子制订出一个计划。这样到了收玩具的时间,就不再是袁先生叫孩子收玩具,而变成了孩子自己决定收拾玩具。当孩子说“奶奶家跑不了”时,袁先生可以回答“但奶奶会着急,她想你了”这一类的话。但当他说“奶奶也总说慢慢来,不能心太急”,千万别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来看,壮壮的行为是“宝宝叛逆期”的正常表现,袁先生不必过分苦恼,他对大人的种种“反抗”,是个性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孩子通常表现出不听话,总想摆脱大人的约束,无理取闹,故意与人作对等行为,有些孩子还喜欢打人、捣乱、扔东西等。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他们开始产生独立意识,想要表达自己的好恶和需求。其实,家长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孩子的独立人格开始形成,开始长大了。换一个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会发觉,孩子并没有变得叛逆,只是变得有个性了。
当孩子刚刚学会利落地说话,刚刚能够上蹿下跳时,父母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殊不知孩子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让父母很头疼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事都喜欢和大人对着干,问他什么话,扭头就来个“不”,还懂得顶嘴了。有时他还会抡起小拳头,凶巴巴地要打人,而且特别易怒,动辄大哭大闹。是的,小孩的第一个叛逆期已经来临了。几乎所有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难以管教的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宝宝逆反期”或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在此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他们一方面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另一方面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此期间,父母别一味压制孩子,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耐心帮助他平稳度过这一时期。这样每个“叛逆宝宝”都会变成“快乐宝宝”,而“烦恼爸妈”自然也就成了“开心爸妈”!
在“幼儿叛逆期”,你也许会发现你的宝宝最爱对你说“不要”,而这正是“幼儿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公然挑战父母。
类似壮壮那样与大人顶嘴的行为,是“幼儿叛逆期”最常见的。3岁小毛孩居然会顶嘴了。你说一句,他顶两句,绝不嘴软。作为成人,要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孩子爱说“不”,是因为孩子突然发现,这个简单的字竟然可以拒绝大人的指示,而他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尝试挑战、碰撞权威的大人世界。如果父母换一个角度看,就会发现他是个很勇敢、具有实践精神的小孩。
处于“幼儿叛逆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肯定会对成人的建议和指令有不听从的现象。孩子会实施各种反抗行为,比如一直将茶几上的物品往下丢、做父母告诉他所有“不行”的事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测试父母的限度,向父母的耐心限度、父母的规则限度挑战。孩子正积极按自己的方法处理事情,看看事情是不是原来的样子,会变成什么样。
这时候,父母最好做“故意投降”状,让他发现他的要求并不适当。比如他坚持夏天穿最喜欢的毛背心,就让他穿,让他体验不舒服的感觉,他就会自动把背心脱掉。
在“幼儿叛逆期”,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更加喜欢缠人,爱撒娇,这亦是“幼儿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更依赖父母。
妞妞的妈妈对女儿喜欢缠着她很无奈。妞妞快5岁了,还老让妈妈抱着走,说好要自己走,可到了街上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抱抱。”直到妞妞上小学,她都不能自己单独睡觉,时常嚷嚷着叫妈妈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
学习独立是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孩子的轨迹不同。孩子会“黏”照顾者,是正常的现象。在婴儿期胆子挺大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叛逆期”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怕黑。这是因为探索让他知道世界比想象中更复杂,就会感到不安全,转而更依赖照顾者。同时,这时期孩子的想象力开始发展,比如风吹树叶发出窸窣的声音,会让他觉得树叶变成了活的东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但孩子太黏人了,就会不够独立。我建议妞妞妈妈主动亲近妞妞,而不是在孩子黏她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黏你,你才注意他,那么,他就会更黏你。你可以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他;每次离开,要让孩子知道,并告知他你回来的时间,而且要言出必行。几次之后,孩子会知道你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自然能降低不安全感;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什么时候会有人陪伴他的焦虑状态中,就会出现一旦“逮住”爸爸或妈妈,就不肯放手的情况。
在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的同时,父母仍然需要让孩子学会接受、处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不要轻视孩子的恐惧,要先学会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觉得天黑了很可怕”,接着要帮助孩子运用想象力赶走恐惧,让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护他。试着引导孩子想象有个超人会保护他,害怕的时候叫超人的名字,超人就会进房间把妖怪赶走。
在“幼儿叛逆期”,父母也许会发现孩子会发脾气了。这又是“幼儿叛逆期”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更多情绪体验。
到我这里咨询的家长中,晓峰的妈妈表现得极为焦虑,晓峰在她眼里是典型的不听话、叛逆的孩子。她说她3岁的儿子特别爱搞破坏,还专和人对着干。她说晓峰常常把茶几上放的东西统统扫到地上,还踩上几脚;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把小杯子扔进马桶;把整瓶牛奶倒在床上。只要不顺他的心,他就会哭闹不止。
的确,孩子又哭又闹会让父母感到力不从心,但父母有没有欣喜地发现“我的孩子有脾气了”是一件很新鲜的事?由于孩子处于“幼儿叛逆期”,他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几种情绪在作怪:恐惧、害羞、嫉妒等,有些情绪是孩子第一次明确体验到的。面对并处理这些情绪,对孩子来说,是他人生的一大课题。孩子的智能总是比体能发展得快,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事情的解决方式,却无法付诸行动;孩子已经有很多想法,但是语言能力却还不够成熟,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会让他们受挫及生气,同时会开始试着去控制令他们苦恼的人或物。
父母可能因为孩子“很难搞”而苦恼,其实孩子也不好过。孩子绝非“故意”作对,要知道,孩子容易发怒,不是挫折容忍度太低。孩子无法完成工作感到挫折,表示他在乎,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帮助他完成工作、面对挫折。如果孩子什么事都不在乎,一点儿挫折感也没有,也是挺让人伤脑筋的!这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帮忙的时刻,父母应该让孩子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其一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孩子有时候很难清楚表达心中的想法,比如他看见哥哥有一个好玩的溜溜球,很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讲,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开始哭闹了。遇到孩子的这些不明所以的情绪,父母先不要问理由,因为他是很难说清楚的,而是接受他的坏情绪:“你心情不好噢!”
其二是让孩子知道感觉是会改变的,建议他寻找另外的解决之道。我们都知道伤心或失望的负面感觉可能是暂时的,但孩子却以为这些感觉会伴随他一辈子。这时期的孩子其实已经有察觉情绪的初步能力,当他出现沮丧的情绪时,父母可以试着帮助他转移注意力,或试图控制这些情绪。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觉,并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比较舒服的情绪上,像是:“妈妈现在不在,不过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一起做游戏了。”比如因为天气原因不能外出时,先要理解他的感受:“下雨不能去公园玩,你很伤心,妈妈也很失望。”接着提供其他可行的解决方式:“我们可以来玩小火车噢!” 最后不忘适时提醒孩子:“我们不能去公园玩你很伤心,现在你玩小火车也很开心,是不是?”
其三是纾解他的情绪,给他的坏情绪找个宣泄口,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很多时候,宝宝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只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当孩子有情绪时,不要压抑,鼓励他用语言表达挫折和愤怒。父母可以协助他表达,帮他重组句子,或用完整的语句重述心情:“没办法完成拼图,让你很生气,对不对?”面对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冷静且坚定地和他说话可以帮助他消气。如果面对孩子叛逆期的种种表现,老用一张愁苦或愤怒的表情对待孩子,孩子自然而然会接收到这些负能量,形成恶性循环。要知道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的榜样,试想一下,如果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因心烦而大声吼叫或者打他,那么他的信息渠道会接收到“将来我烦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处理”,而且过不了多久,他就会付诸行动的。要知道愤怒也是一种能量,表达它也有更恰当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多给孩子传递积极、乐观、快乐的正面能量。
本节要点回顾——你知道吗?
1.“幼儿叛逆期”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公然挑战父母;更为依赖父母;出现恐惧、害羞、嫉妒等更多情绪体验。
2.让孩子感受并学习处理情绪的途径有哪些?
理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感觉是会改变的,建议他寻找另外的解决之道;纾解孩子的情绪,教他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