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是为了“处罚”
惩罚不是为了“处罚”,而是提供协助,让孩子学习他原来不能做到的。相反的,一个经常惩罚孩子的老师,揭露孩子罪行与错误的老师,就是在助长孩子“打群架”的欲望,因为这样的老师,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群架”的模式,会成为是一种负面的典范影响到孩子。老师如何能坦承他自己对犯错孩子的客观观察和评价,而不引起别的同学嫉妒或吃醋,甚或以为他们(犯错的孩子)是“老师的心腹”而来中伤老师?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经验过被他的老师“群暴”式地攻击过,日后仍然觉得那的确是一种暴行。因此重要的基础是与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上建立一种氛围,让孩子经验,他们全班是一个互相帮助共同工作的社群团体。
让一种“常识”(Common Sense)形成:即让这个团体除了能分享共同顺利完成的活动成果,也可以共同分担不顺利的结果和难过的感受。每个学生不仅对于上述两种情况都应该负责,而且对于他们所处的整个环境关系都负有义务与权利。
一份最深刻的“反群架的冥思”是保罗(Paulus)给哥林多教会(die Korinther)的第一封信(第十三章)第4-8句:
爱是大方的,
是良善的,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吹嘘,
是不高傲自大,
不伤害尊严,
不贪求别人的,
爱是不愤怒,
不记恨积仇,
爱是不喜欢不义的,
只喜欢真理。
爱包容一切,
是完全信赖的,
是全心盼望,
是全心容忍,
爱是永不衰退,永不止息。
在这诗句中谈到八种爱的真谛和八种特性,只有爱才能克服的,爱可以了解这些负面的特性,并且可以避免它们或是克服它们。逐句来分析的话,我们会清楚地发现,所谓爱的特性是如何来调整补偿(Kompensieren)八种可能出现无情的,也就是说非人性的行为。
嫉妒被大方取代,
吹嘘被良善取代,
骄傲自大被追求真理的喜悦取代,
伤害别人尊严被充满爱的环境条件包围、包裹和包容着。
自私自利被信任取代。自私自利的原因主要是恐惧,由于某个人被剥夺了些什么,也就是他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恐惧只能通过对精神世界的信任才会消失,而这份信赖只有通过爱才会成长。
由于别人而使自己痛苦愤怒的情况只有通过希望来治疗。把希望寄托在相关的人其能力的发展和未来演变的目标。
当不合理的或错误行为发生时,最健康的应对方法就是先把它视为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来接纳,并且包容它。这样你的力量才能很快地释放而找寻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如何去预防类似的情况再发生,还有,真正了解之后才可能真心宽恕。
对于不公平不合理的行为,骇人听闻的事件或大灾难(Katastrophe)等幸灾乐祸或无动于衷,是可以通过爱的态度避免的。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能把爱的行为视为生命的态度来实践,那么我们就可以避免受到“恶”的诱惑。因为爱使人客观,爱不骄傲自大,永不衰退,爱永远存在,却不支配。“爱不支配,爱可以让人成长,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富有意义的。”(Die Liebe herrscht nicht,aber sie bildet und das ist mehr。)这是诗人歌德在他的著作《童话》(M.rchen)中让那位长者提着灯火说的话。爱可以把“远离的”和“分裂的”融合起来,爱可以了解和整治,并且通过爱,任何本质(Wesen)、事物(Dinge)和其可能性都有方向可依循,并且得以在适当的情境下表现得体,而不至于破坏或损伤。
6. 教学计划生理学:适合各种年龄的课程内容和具有治疗功能的教学法
克里斯托夫·维歇特
在教学时
要考虑到我们的教材是否符合以太体和物质体的需求,
或者符合自我体和星芒体的需求,
这是非常必要的。
——鲁道夫·斯坦纳
每个当老师的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学工作可以影响身心的健康。因为老师经常要学习忍耐和克服一切,并且一再地尝试带着友善亲切的、新鲜的和快乐的情绪去面对学生。在上课的时间必须把平日的烦忧完全地抛到脑后。
我们总是尝试去做到自己原本希望的那样。六个小时之后,当你已经结束一天的工作时,却好像可以继续再工作一个小时。你的身体疲惫了,可是你的心一点也不累。也许这样说听起来有点夸大其词,但事实不是差不多吗?
课程内容对于学生又产生什么影响呢?当我们和学生做算术、书写或者唱歌、画图的时候,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变化?所有的课程活动,姑且不论学习到什么,它们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会产生某种影响。出于教育本能我们当然可以略知一二。如果我们和孩子密集地做了一个上午的数学,那么在结尾时我们绝对不会再要求他们唱歌,因为唱歌只会继续刺激他们,而在做算术时已经刺激到很多的内在运动之后,唱歌活动是不合适的。这个时候比较合适做的是和学生画图或者为他们讲一个故事。相反,如果我们长时间尝试着整齐地书写工作的话,在结尾时间可以和学生唱唱歌。因为我们会发现书写已经把孩子带入宁静的境界,甚至有些孩子快要进入睡眠状态了。这样简单的平衡应该是我们可以凭借直觉做判断的。
我们必须经常自问:课程内容带给孩子什么影响?所有我们和学生做的,将被神经知觉系统接收。上课时,学生注视着,聆听着,他们的精神状态是清醒的。然而从被接收的东西里学生会经验到新的事物,同时会反应在韵律呼吸系统和有关的情感中。在一个紧张的物理实验时,学生会屏住呼吸。当全班在画图的时候,呼吸是不同于一起心算的时刻,当孩子聆听一个故事时,他们的呼吸又是不同于全班一起朗诵一首诗的时候。
总而言之,课程所带入的经验世界反映在全班的呼吸状态中。对每个学生和整个班级团体来说,在这样(表现在呼吸过程)的经验波动中,存在着第二个健康的源头。课程对于工作力量,即儿童的和青少年的活动意志会产生什么影响?
最重要的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三体(思考、情感和意志),还很密切地相互作用和反应。没有一种思考活动是可以脱离情感的,也没有一种身体活动是没有情感的想象。对老师来说,这代表着:课程活动要触动到孩子的“中心”,也就是“心脏部位”。这也意味着:老师本身必须也处在“中心”。
让我们回到“意志力量”的主题。通过我们的工作活动,思想和情感被唤醒。对孩子来说“实践”几乎是一条在所不辞的道路。在此老师特别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典范。老师自己是否说到做到?对于承诺这件事,孩子具有特别敏锐的感觉。如果孩子的作业没被订正,或到了周期课程结束时学生的工作本还没有被老师还回来的话,或者假如学生受到威胁,老师却没有实践所说的话,就会形成一个“意志漏洞”。相反的话则是有益的。当老师预告后天我们将在体育馆举行球赛,或者在一星期后我要收工作本,然后也确实地执行。当一切都如预告那样发生,那对学生、对老师都是有益的。
关于这个主题,Friedrich Rittelmeyer回忆他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
“每当我回溯在我年少时代发生过而且到如今都具影响的事件,我就会想起这件在我11岁的那年发生的事。有一天,我的‘教授老师’对全班说:你们不可以抄别人的功课,也绝对不可以让别人抄你的功课,因为小偷和窝藏小偷的人犯有同样的罪过。我一向都习惯把老师的话当作座右铭认真地去遵守和执行。特别对这位唯一我打从心底尊敬的老师。不是为了追求什么名利,也不是为了获得他的宠爱,这纯粹是我的天生的良知,甚至是一种对自由的追求。“经常我看到同学们,当他们因为抄写被‘逮捕’,然后站在老师面前找些不实的借口那种羞耻的样子。我告诉自己永远不要在一个权威者面前变得这么渺小无价值。我希望自己可以永远自由且安全地面对每个老师。但是我的同学里竟然没有一个人了解我这样的想法。我真的从不把我的功课借给别人抄写,而因此我却像被全班驱逐出境一样。没有一位学生愿意和我说话了。我被完全孤立了四个礼拜之久。直到有一天一位不想错过我父母美味佳肴的同学,偷偷地在我家仓库里对我透露了几句话,我感觉那些话对我是一种很重的责骂。更不好意思的是,当我父亲得知了这件事后,他以宗教老师的名义,嘱咐他的学生们停止对我的冷战。最后,我这生平第一次拥护道德的英雄主义尝试就这么崩溃了。于是我宣布,自己绝对不抄写别人的功课,但是我将借别人抄写。从此以后一切才又恢复正常,可是有一个缺陷一直留在我的心中,那就是造成学生阴谋集团的始作俑者。那位老师永远不会知道他对这个对格外尊敬他的学生做了什么。这位老师不但没有保护这位学生,而且也没有意愿保护或者根本没有能力保护他,而是把他一个人置于危机不顾,甚至几乎陷入殉道。事实上这位老师是个失败者。而且因为他,我对于全体老师和老师的权威开始质疑。十二年以后,当我自己在一所文科中学和专职中学担任教职时,这个记忆油然浮现脑海,并且形成了两个陪伴我的教师生涯很重要的原则:一是绝对不要求眼睛看不到效果和手中无法掌握的事情!二是,经常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世界。”
斯坦纳提出了有关唤醒意志的方法。众所皆知,对于孩子来说通往意志的道路不在理性。而今日教育的问题正是在于通过言语的教学,通过理性的学习来刺激意志活动。反之,如果情感和真实的感受是激发行动的动机,则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斯坦纳说过:“情感是即将成为,而尚未成为的意志”。自然的日复一日重复的行动将在孩子的情感和感受上发生强烈的影响。比如:每天同一个问候,每天上课前全班共同歌唱一首优美歌曲或者朗诵一首晨诗,都属于一种“信仰时刻”,可以振奋精神的时刻。有意识的重复行动代表着我们要把它从一种平凡的行为变成“自主的”行动,自然需要意志的投入才能达到目的。我们的练习活动就是为了促使它成为意志行动。“越是留在无意识的习惯,对情感的发展越好。
1 F. Rittelmeyer:Aus meinem Leben,1986.而如果孩子能够越深刻地意识到:因为这个行动必须被实践,所以全力以赴地重复去做,这个行动就越可能成为真实的意志动力。总之,越是无意识的重复越能培养情感,而完全有意识的重复培养出原本的意志动力,因为借此果断力和决心力量会升高。”(斯坦纳:《人的研究》)
而教材本身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很广泛的观点:我们必须学习认识,教材是如何产生。我们经常面对眼睛和耳朵、时间和空间、图像和声音的两极性,同时,在教学内容中我们也遇见其中两者的综合性。这是基本的经验,当我们自问我们要教什么?什么时候我触动到眼睛?什么时候触动耳朵?什么时候在“图像”里面?什么时候在活动中,在“音乐河流”中?当我们和孩子学习字母的时候,当我们写字、画画,当我们散步、上植物学时,我们身在图像中,用眼睛在工作。那是有关看得见的一切。而我们做算术或者唱歌、朗诵诗歌时,这是专注练习的时间。或者我们听一个故事,我们又处在一个完全没有图像的活动中,时时刻刻我们遇见一种充满人类生活的相对性(Gegens.tzlichkeit)。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