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亲子阅读模式应该是什么样
前一阵子,在玛希娅公众号(ID:maxiyayuer)的后台,有位妈妈给玛希娅留言:她为孩子痛恨阅读而烦恼,问玛希娅是不是可以介绍一些方法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她说,她女儿只喜欢看一些没有没有教育意义的书,自己给她买的经典书籍和作文书,孩子都不愿看。而那些没有教育意义的书,让孩子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她不让女儿读。
弄清引导阅读的方向
要解决妈妈的烦恼,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个真理。英国爱丁堡大学两位学者曾在《心理学》杂志上发文指出:7岁时的阅读能力与其成年后的社会经济状态有直接相关的联系。童年时阅读能力越高的孩子,长大后的经济状况越好。也就是说:一个7岁孩子的阅读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其42岁时,每年的收入就要提高5000英镑(约合47000元人民币)。此外,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还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情操。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有机会从书中感受、体验自己不能体验的生活经验和多元人生。可惜的是,我们许多父母在让孩子阅读时非常功利,他们常常给孩子定出许多条条框框:漫画太粗俗不能读;绘本太简单不可碰。非经典名著、获奖作品不能读。殊不知,培养孩子阅读,并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孩子考个“好成绩”或者“打造竞争力”。
诚然,在分数、成绩决定一切的大环境下,许多父母都说: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呀,因为孩子每天要忙作业、忙学习,自由的时间不多,所以孩子一定要尽可能地利用时间,阅读一些世界名著等高层次的书。可是,象这样功利性的阅读往往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从那位妈妈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她女儿其实并不讨厌阅读,只不过她喜欢读的是得不到妈妈认可、在妈妈看来没有教育意义,无用的“闲书”。中国的孩子确实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学自己喜欢学的知识,就连阅读也没有选择的自由。试想一下,整天被妈妈逼着去读那些妈妈认可的,枯燥乏味的“书”的孩子,他们不厌烦才怪呢?孩子痛恨阅读是对妈妈逼迫自己阅读的无声抗议。因此,与其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倒不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和阅读的方法。
玛希娅的儿子从小喜欢动物,所以那个阶段儿子读的书,大部分和动物有关:恐龙,海底发光鱼,家禽,鸟类等等各种书籍。当儿子的兴趣转向车子和建筑工地时,他的阅读又转向有关建筑工地和车子的书。由于这些书籍都和他的兴趣有关,儿子能够以轻松的心情进行阅读,不用我们催促,每天都自觉拿出书籍阅读。阅读应该由着孩子的兴趣,只有这样,孩子的阅读才能事倍功半。
有效利用书籍之外的阅读
除了书籍之外,现代社会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阅读。虽然有些父母都担心,孩子把时间花在电脑前不看书而有所顾虑。但玛希娅却认为:如果父母能够有效地控制孩子在屏幕之前的时间,计算机也可以增加孩子阅读的机会。首先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而且视频游戏,多媒体软件,甚至是即时通讯也几乎不停得给孩子提供阅读机会。儿子三年级时学校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回家作业,主题是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人物,写成一篇讲演稿。那年夏天,我们回国,国内正热播《三国演义》动画片,儿子非常喜欢动画片中的诸葛亮。于是那次比赛,儿子挑选的主题人物诸葛亮。身处国外,要找诸葛亮的资料不是一件易事。儿子告诉玛希娅,他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诸葛亮资料。那几个星期,儿子通过互联网不仅收集到了大量有关诸葛亮的资料,对诸葛亮的生平,发明,到他在军事上取得的成就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短短几个星期下来,儿子俨然成了一个研究诸葛亮的小专家。他顺利完成了作业,并夺得了比赛的金奖。因此,只要运用得当,互联网也会成为阅读的好工具。
早识字VS晚识字
我们许多父母常常为孩子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儿歌而沾沾自喜。但玛希娅认为,幼儿不需要过早进行识字教育。研究显示:无论早识字,还是晚识字,孩子到了7岁之后,他们在阅读上几乎没有很大的差异。玛希娅的儿子不到4岁就已经读过3000多本绘本,但玛希娅从没有刻意教儿子认字。直到儿子5岁时,回国探亲,一见到表哥的神奇宝贝游戏卡就喜欢上了。他每天都喜欢拿出来,一张一张地和我一起看。为了搞清楚卡片上神奇宝宝的各种特殊能力、技能,儿子每天拉着我,除了看卡片上的图画,标示之外,还让我把卡上的字指给他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让我读给他听。结果,有一天,儿子拿起自己最喜欢的皮卡丘卡,一边指着上面的字,一边一字不差地读给我听。通过每天不断的阅读、指认,儿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完成了从需要父母陪伴的阅读到自主阅读,从图像阅读到文字的阅读的转变。可见,在早期教育中,使用何种阅读材料、何种阅读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应顺应孩子的需求,旁敲侧推地帮助孩子。
文/玛希娅育儿 原文》》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