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冒险教育”
“若要安全无虞,去做本来就会做的事;若想要真正成长,那就要挑战能力的极限,也就是暂时失去安全感。所以,当你不能确定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起码要知道你在成长。”2008年8月,当我在汶川大地震爱心动力圈公益活动心理志愿者培训上,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内心被深深触动,从此就与冒险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女儿吴悠当时8个月大,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冒险教育,而吴悠就和我一起开始了一次次的冒险成长……
去年深秋,我带着5岁11个月的吴悠去浙江临安天目山大峡谷开始了一段冒险旅程。
天目山大峡谷属于火山冰河地貌,谷中有很多巨石。大峡谷边上有平整的步行栈道,但吴悠宁可在峡谷中攀爬向上。对吴悠而言,没有什么比爬石头更开心的事了,尤其是这么多的大石头,巨大石头。
大多数时候,我任由吴悠自由自在地爬,这种状态对于她而言,能够最大程度调动自己内在的力量,无论是头脑、肢体,还是协调和平衡。而我则在一旁提供安全确保。有时候,我会抛出一两个问题,提醒吴悠进行观察或思考:“吴悠,你看,那边岩壁上有一株草,我们爬过去看看它是怎么长上去的?”吴悠会带着好奇心爬过去看一看,有时候会回应,有时候看过就看过了。
国外曾有一所中学每年都有户外冒险课程,其中一个内容是去观察一棵长在岩壁上的树,记录下树的生长和变化。后来,有一些学生,读完大学甚至是毕业工作以后,还会回来看这棵树,因为他们在这棵树上,看到了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棵树成为了他们面对困难挑战时的精神榜样。
在爬上了一个巨石之后,一块开阔平坦的谷地显露在眼前。吴悠眼前一亮,是一个水潭,而且有一座铁索吊桥横跨左右。从吴悠的眼神中,我看得出她很想去尝试,果然,一到边上,吴悠就踩上了第一根横木。
我觉得以吴悠的能力,她应该可以过这座吊桥,不过也存在意外风险——在吊桥上,我无法保证她的安全,如果真的掉进水里,还存在感冒风险。我边把吴悠抱下横木,边把我心中的担心告诉她,还表达了不希望她尝试的期待。
吴悠站在岸边,观察了会儿地形,从跳桥旁边的石墩绕到了潭水的对岸,坐在吊桥另一头,开始专注地观察另一位姐姐过吊桥。
2分钟以后,吴悠起身,跨上第一根横木。我知道,此时她已经准备好了,为了预防落水把裤子弄湿,她把裤腿卷到大腿根。通过观察,她也学习了一些要领,最重要的是吴悠在明白一切可能的风险、评估了自己的能力之后,她选择了面对这项挑战,如果落水,相信她也愿意承担浑身湿漉漉以及无法再继续往上探险的后果。
在我看来,最坏的后果就是吴悠落水全身湿透。不怕,在我的背包里,有整整一套包括内裤在内的备用衣物可以给女儿替换。在这些应急处理后,最最坏的情况就是感冒发烧,这样的后果,是可以承受和处理的。
吴悠在中福会少年宫也爬过绳索,有过吊桥的经验,我相信她有这个能力。所以,这一次,我没有阻止她尝试,只是在一旁观看,拍照,录像。吴悠非常专注、谨慎地一步步前行,平稳顺利地抵达对岸。对岸观看的游客们纷纷鼓掌,然后对身旁的伙伴说:“你看,人家小孩子都过来了,你怎么样?”此时,我早早等在岸边,和吴悠来了一个上下击掌,庆祝成功。吴悠的脸上露出冒险挑战成功的喜悦。
冒险,一定不是危险,而是在安全边界范围之内所做的挑战自己能力极限的过程,虽然会暂时失去安全感,但这时恰恰是孩子包括父母,学习成长的最好机会——事先和过程中不断评估风险状况,能帮助孩子养成建立风险意识的习惯;确认风险后的挑战实践,考验着孩子的勇气和智慧;父母能放手需要勇气,更需要掌控大局的能力。
在安全边界的范围之内,尝试一下带孩子去冒险吧!
作者简介:
悠爸(吴海明),儿童冒险教育探索实践者,儿童心理及亲子关系心理工作者,女儿6岁。文/悠爸 编辑/王俊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