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成“奶块”的鹅口疮
朵朵奶奶抱着小朵朵仔细看。朵朵爸不解地问:“妈,怎么了?”“你看朵朵的嘴里白色的这是什么东西?我眼神不好看不清。”
朵朵爸接过朵朵,用手掰开她的嘴巴 —嘴巴里有一些白色的斑点。“是刚喝的奶留下的吧?”朵朵爸不以为然。“以前喝完奶也没看看有没有这东西?”朵朵奶奶依然不放心。
朵朵爸摇摇头,说:“没注意过,还是第一次见。”朵朵奶奶转身拿来一条干净的纱布,伸手进宝宝嘴巴里擦了擦。“不是奶,擦不掉,你看!”她说。
朵朵的爸爸再往小嘴巴里一看,刚才白色的地方变成红色,他惊讶地叫起来:“真的不是奶,这到底是什么?”
宝宝出生一周多了,爸爸妈妈暗暗松了口气。手忙脚乱的时期总算过去了,不是吗?先别急着庆祝,新的麻烦也许已经等着你们了,比如宝宝的嘴巴里有时会长出白色的不明物体,常被误认为是残留的奶汁,其实,宝宝可能患上了鹅口疮。
什么是鹅口疮
发现新生儿嘴里长出白色的东西,你就应该注意了,可能是鹅口疮。那么,鹅口疮
有什么特征呢?
一是颜色。鹅口疮白色,看上去好像奶块粘在口腔中,严重时会连成一片。
二是分布范围。舌头、牙龈、上颚、口腔两侧都可能长有。
鹅口疮和真的奶块很好区别。真的奶块很容易擦掉,而鹅口疮不易擦掉,如果强行用手抠掉,被剥离的白色黏膜下会露出红色溃疡面。
为什么会得“鹅口疮”
口腔中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量少,非常有利微生物的繁殖,导致口腔感染。而且新手父母常误以为宝宝没有牙齿,不需要清洁口腔。其实霉菌就在口腔中悄悄繁殖,鹅口疮就是由于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这是一种霉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各处。
新生儿口中的白色念珠菌来自于不同的途径:
1. 来自母体。产道、乳头、手。
2. 来自其他日用品。未洗净消毒的奶瓶、奶嘴、尿布。
3. 宝宝自身因素。体弱的宝宝抵抗力弱,口腔中稍有损伤就容易继发感染。
4. 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药物的新生儿也容易得。
宝宝会有什么感觉
根据病情轻重,宝宝的症状如下:
● 病情较轻就不会疼,甚至没有什么感觉,不影响吃奶。
● 病情较重时会影响吞咽,甚至导致呕吐,宝宝因此将拒绝吃奶并哭闹。
● 当“鹅口疮”蔓延到喉咙时,宝宝的声音会变得沙哑。
如果宝宝得了鹅口疮应尽快带宝宝去医院;特别是当宝宝有哭闹、不吃奶、腹泻或呕吐的症状时,说明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会从口腔蔓延到喉咙、气管,甚至是肺部,引发感染。
鹅口疮能预防吗
预防“鹅口疮”并不困难,只要做好以下几点就可以。
1.妈妈的清洁
妈妈要注意:
● 喂奶之前一定要洗手。
● 准备一条擦乳房的专用毛巾。
● 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擦干净。
● 勤换内衣,内衣被奶水沾湿后需更换。
● 勤换溢乳垫。
2.宝宝的清洁
妈妈要注意照顾好宝宝,包括:
● 喂奶后给宝宝喝一点温水,冲去口腔内的奶汁。
● 给宝宝准备一条擦嘴巴的专用毛巾。
● 用干净消毒纱布,蘸上清水,每天给宝宝清洁口腔。
3.用具的清洁
此外还要注意宝宝用具的保洁,包括:
● 宝宝的奶瓶、奶嘴、围嘴等每天都要用开水煮沸消毒。
● 消毒后的用具要放在专用的地方自然晾干。
你 知 道 吗
宝宝得了鹅口疮以后,应先检查有没有滥用抗菌素,如有,应及时纠正,然后再进行常规治疗才会治愈。
鹅口疮好了又复发怎么办
有时“鹅口疮”也会复发,究竟为什么呢?看看下面列出的 5个问题,也许你会找到答案。
1.宝宝是否正在使用类固醇药物或抗生素
回答“是” —先停用药物,再常规治疗。
回答“否” —请看下题。
2.宝宝是否体弱多病
回答“是” —先天不足的宝宝抵抗力弱,不容易治愈,要带宝宝多晒太阳,多活动,多喝水。
回答“否” —请看下题。
3.妈妈是否患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类疾病,如“霉菌性阴道炎”
回答“是” —妈妈需先治好自身疾病,注意接触宝宝时先洗手。
回答“否” —请看下题。
4.宝宝的衣物、被褥及枕头等是否未定期消毒
回答“是” —所有宝宝的物品都应该定期杀菌。
回答“否”—请看下题。
5.上次患“鹅口疮”是否未完全治愈
回答“是”—“鹅口疮”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当宝宝体弱时易复发,所以第一次一定要按照医嘱治疗,当病好后需再继续用药一周巩固治疗结果。
回答“否”—如果你按照上面介绍的措施做,“鹅口疮”应该就从宝宝的身上消失了;如果还没有,就需要立即去医院,请医生诊断。
温馨提示
小心防治鹅口疮
1. 鹅口疮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霉菌分布在身体很多地方,人口中超过半数的身上都有霉菌存在,通常是不会引起任何疾病的。但由于新生儿抵抗力差,再加上大人不重视新生儿口腔卫生,就容易发生鹅口疮。
2. 当你怀疑宝宝口中白色的东西是鹅口疮时,你可以用一根卫生棉棒试着去擦拭它。如果需要用一点力气才能被擦掉,而且擦掉后露出的是红色溃疡面,那就肯定是鹅口疮。
3. 平时在喂奶后给宝宝喂一点儿清水,或经常用温盐水为宝宝清洗口腔,就能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