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问题中成长?

  孩子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可以给这个问题比较全面的答案:

  发展的更高需求时常与当前状态产生冲突

  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孩子生而具有一定的“精神胚胎”,这个胚胎就像种子的胚一样,会指引孩子按照一定的程序向前发展,什么时候开始吃手、什么时候喜欢扔东西、什么时候开始说话等,都是在这个内在“程序”的指引下进行的,甚至不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但这种更高级的发展需求常常与孩子当前的状态发生冲突,让孩子面对新的发展挑战,一方面需要他突破原来的心理舒适域,另一方面要习得新的技能,这些内外压力势必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这样那样的震荡,引发这样那样的异常行为表现,形成育儿中的“问题”。比如,当孩子想开口说话又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变得非常急躁,甚至喜欢用摔东西、打人、撒泼打滚来主张自己的需求。这对于不了解孩子真实需要的父母来说,便是孩子变得“不听话”了,“脾气大”了。

  社会化进程尚未充分展开,社会规范的约束尚比较薄弱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以个体的形态展开的,但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它的行为方式还有一个群体生活的维度。孩子要成为一个“正常”的个体,还要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习得社会规范来完成的,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决定了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尚未完全展开,所以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受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支配的。由于受社会性的约束比较薄弱,自然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自我中心”行为,比如,他对自己的所有权有了主张后,为了维护自己的所有权,可能会拒绝分享,而不懂得社会规范是期待他合作与分享的,这个时候,不懂得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的父母便可能认为孩子变得“自私”了。

  自我主张日渐增多,但问题解决技能比较局限

  孩子的成长过程,往往也是自我意识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这样那样的主张和想法,但另一方面,周围的世界又不总是按照他的意志运转的,碰壁之后,由于他的心理调控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亦不懂得以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出现相对极端的问题解决方式,比如,当孩子发现别人的某个东西很好玩时,如果别人不给他玩,便可能作出抢夺的行为。

  先天遗传的神经类型各有优长劣短

  孩子生而具有某种神经类型,神经类型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不同的神经类型各有优长劣短。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可以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神经类型的某些短板,但对于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生命历程还没有充分展开,遗传自父母的神经类型对他们的行为倾向往往有着更大的影响。这样,抑郁质的孩子就可能在公众场合放不开,出现拒绝跟别人交往、不敢当众表达等内向行为,多血质的孩子则可能过于外向、喜欢打打闹闹、“作天作地”……这些有悖于正常状态的行为,也可能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

  表达需求的方式往往令人费解

  孩子的心思虽然简单,表达的方式却可能令人费解。幼小的他们或者不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而有了什么需求,他们更容易通过其他途径来间接地表达。比如,当他们需要我们陪伴的时候,可能会故意捣鬼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当他们想逃避某个任务时,可能会通过说谎来找各种借口……如果此时我们的反应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直接去制止他们的行为,则孩子可能就会感到不被理解,进而更加沮丧,更加变本加厉地折腾我们。父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可能会觉得孩子出现了“问题”。

  由此可见,孩子的成长几乎就是伴随各种“问题”展开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妨放弃那些过于完美的期待,认识到这些让人棘手的“育儿问题”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成长痛”,“问题”的存在不是我们的失败,也不是孩子本身的不完美,而是孩子在以正常的节奏成长的标志。而且,乐观一点来看,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帮助孩子成长的契机,因为“问题”中隐含着孩子心理发育的进步和更高的发展需求,值得我们心怀美好的期待。比如,孩子突然变得黏人了,表面上是更“难缠”了,但家庭教育专家小巫却认为,实际这蕴涵着孩子的进步,说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作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

标 签:
(责任编辑:admin)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
轻妈妈特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媒体合作 投稿指南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轻妈妈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7 www.qingmam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5004075号

联系邮箱:da.wei#foxmail.com
联系QQ:88_50_99_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