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童“说谎”
位于新泽西州的罗布·乌·杰克森医学院,曾对幼童的“诚实”问题进行一项有趣研究:首先,研究人员告诉三岁的幼童们,不要在装有玩具的盒子里尿尿,然后他们离开房间,通过录像机在隔壁作观察,结果发现大约90%的幼童都向盒子里撒尿,可是被问到“谁尿到盒子里?”时,仅有25%的幼童承认自己的“过失”。研究人员把同一实验用于六岁的孩子上,发现65%尿在盒子里,但对此直认不讳的,一个也没有。
从两岁到四岁的幼童,说大话的原因大致有:1.在想象力作用下,分不清现实与幻想间的区别。2.心里很想要的东西,愿意相信那“真的”是自己所属的。3.唯恐受到惩罚,找出一种“回避”办法。后两者,正如儿童心理学家翰温·金努特所说:“谎言吐露的是关于恐惧和希望的真相,它揭示出一个孩子的愿望。”
例一:三岁的莎恩,看了“探险乐园里的爱丽丝”的卡通片后,坚持说自己正是爱丽丝,要其他小朋友称叫她“爱丽丝”。对此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其想象力正处于萌芽阶段,还不能完全明白“现实”与“幻想”的不同。当真实世界与其想象力造成“矛盾”时,孩子可能会更固执,觉得自己“以为”的事是对的。所以老师面临着挑战是,让莎恩“面对现实”。为此,老师先作一些妥协,同意她在某一时间充当“爱丽丝”,比如在玩耍的时候,但游戏时间一结束,“爱丽丝”就得消失,女孩应该“变回”自己。我们坚持以“莎恩”称呼,与她说话:“莎恩,喝不喝水?”“莎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是“莎恩”“沙恩”地召唤,把她从梦幻世界逐步拉回到现实中来。
例二:两岁半的汤姆斯,看到小伙伴抽屉里放着可爱的小狗熊玩具,就拿出来玩。老师要求他把玩具放回去,他紧抱不放,连声说:“我的!我妈妈给我的!”他的大话里传递这样的信息,我很喜欢,我要,那就是我的了。看着孩子那固执的神情,老师蹲下来,耐心地提醒:“汤姆斯,我知道,你很想这个玩具成为你自己的,但那不是真的。这玩具是瓦娜莎从家里带来的。但你可以问问主人,愿不愿意让你玩一玩。”这样说之用意,是让孩子分清“幻想”与事实的不同,让幼童学习和接受“真的”现实。
例三:三岁半的男孩科尔,不慎把屎拉到地下,鞋底也沾了“光”。我让孩子把鞋子脱下来,帮他用塑料袋包好,让家长带回去洗。看着自己的脚只穿着白袜子),科尔好不担心地对我“建议”道:“别让妈妈知道这次的‘意外’,不要告诉她……”我知道,科尔的母亲对儿子教育很严厉。但我对科尔说:“你妈妈看见你没有穿鞋子,也一样会问的。”这是三岁幼童所忽略的“细节”。听到我的话后,他便“啊”了一声,如梦初醒地意识到了“真实”。我安慰道:“我知道你怕妈妈不安,但这是事实;你可以照实告诉她,表示你下次会更小心些,你妈妈不会责怪你的。”我知道,关键的问题是在家长方面。科尔妈妈来时,孩子害怕地跑上去,抱住母亲,小脸写着“求饶”二字。我把他母亲叫一旁,把经过告诉她,并向她说明:如果要孩子讲真话,就不要一味简单地谴责他的过失,这样,为逃避惩罚,他以后更容易说大话的。听完我的话,妈妈走过去,温存地抱起忐忑不安的儿子,科尔看到母亲没有一点责怪的意思,便放心地躲在宽容的怀抱里,对亲爱的妈妈“细说从头”了……
另外,有的孩子可能会仅为撒谎而撒谎,哪怕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金尼·帕吉特表示:孩子撒谎,是其自我中心意识的基本部分之一。”但是,如果大人不加以指导与管束,孩子便不把真相当一回事,而让“撒谎”成为习惯,以满足当时的需要。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父母需有冷静正确的分析,判断其孩子说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施以教育。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