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对妈妈产生了依恋
“妈妈,我怕!”每当宝宝伸出稚嫩的小手召唤妈妈时,小家伙内心的安全感处于极度缺失状态,父母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引导,这样的害怕情绪会伴随宝宝整个成长过程,由此而引发的困惑和阴影会直接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那么,宝宝到底在怕什么?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呢?
1.害怕陌生人
妈妈是宝宝最亲近的人,宝宝不喜欢与妈妈分开,每次妈妈离开都会让他大哭大闹一场,有时妈妈还没走,宝宝就很担心地拉住妈妈,生怕妈妈离开,弄得妈妈心里酸酸的。这是宝宝安全感缺失的一种表现,也称为分离焦虑。
支招:宝宝接触范围有限,这使得他们过分依赖身边熟悉的人,很排斥不认识的陌生人。妈妈应该多创造宝宝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让他的眼界更宽阔,学会接受陌生人,与陌生人相处,同时要科学输导宝宝的情绪,用逐渐拉长的分离时间来让宝宝明白,妈妈虽然会离开,但很快会回来。
2. 害怕医院
打针很痛,吃药很苦,这都是宝宝不喜欢的身体体验。而去医院总免不了会有这两个过程,因此宝宝对于穿白大褂的医生充满恐惧,进而害怕进医院。
支招:父母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医疗类的小玩具,在家中与宝宝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在宝宝吃药打针时给予鼓励,引导宝宝与医生对话,鼓励他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他熟悉看病的过程,这对缓解宝宝内心的恐惧很有帮助。同时,平时父母不要用医生打针来吓唬宝宝,以免造成或加深宝宝不良的心理反射。
3. 害怕黑暗
黑暗中,似乎总隐藏着未知的事物。当宝宝不能用眼睛来感知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当周围漆黑安静的状态下,他失去了对环境的判断,本能地认为自己陷入了危险,所以很多宝宝睡觉时不肯关灯。
支招:父母可以在宝宝入睡前讲睡前故事,陪伴他入睡,关上灯与他一起躺在黑暗中,鼓励他适应夜色。或者在房间里留一盏光线柔和的小夜灯,缓解宝宝对黑暗的恐惧。
4. 害怕小动物
有的宝宝看到小动物会害怕,不敢摸,不敢靠近。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不良暗示有关。例如,宝宝向着小狗跑去,大人常常会大喊:“别碰它,它会咬你”;宝宝刚想触摸邻居的小鸭子,大人也许又再一旁大喊:“别摸,太脏了”……久而久之,宝宝便形成对小动物的恐惧心理。
支招:父母应该首先放弃自己的偏见,鼓励宝宝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接触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与小动物友善相处。刚开始,可以让他慢慢离小动物近一些,接下来,可以陪伴他抚摸或喂食小动物。平日里要多带宝宝去动植物园,认识不一样的动物。
5. 害怕洗澡
宝宝天生应该是不怕水的,有害怕洗澡或洗头的表现,应该是在此之前有过不好的经历,比如洗发水流进眼睛,呛过水,被洗澡水烫过……
支招:当宝宝排斥洗澡时,父母一定不要斥责宝宝,要在宝宝心情愉快时,用水轻拍宝宝的前胸,脚背,可以讲一些洗澡之类的小故事,也可以率先站在水中,让宝宝在榜样的激励下重新接受水,喜爱水。还可以在浴盆中放一些宝宝喜欢的小玩具,让他在玩水的同时,接受洗澡。但给宝宝洗浴的时候,尽量不要让洗发水和浴液碰到宝宝的眼睛和口鼻,以免引起宝宝不愉快的体验。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