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新年,不一样的新年
转眼之间,又到了一年的年尾。
工作忙乱收尾的同时,也期待着一家人真正团聚的时刻的来临。
独身或丁克的时候,新年可以过得很简单,可能只是团聚与年夜饭而已,但有了孩子之后,新年也许就有了特别的涵义和特别的意义。
我们家的新年,是孩子的新年,是好好玩的新年,是好好笑的新年,是欢乐的新年,是感动的新年……
孩子的新年,年味也要传承!
“我们在北京过新年!”
丫丫吖吖 一唱小草发芽芽
娃娃哇哇 一叫绿水跳蛙蛙
这是小姐俩1岁半那个春节时,她们那有才的姥爷写的春联。一读之下,心里都浸满了新生命带来的喜悦。
有了孩子之后的春节,不一样了。
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这“新”格外美好。
我们家喜欢以传统的方式过年,觉得这样有“年味”。
我们会给孩子们穿上金色、红色的马甲,头发上系上大红蝴蝶结,装扮出“过新年,穿新衣”的小贺岁娃娃。我们会带着孩子们一起置办年货,清扫打扮房子。包饺子的时候,也丢给她们一些面和馅,由着她们尽情去“祸害”。就算她们帮的是倒忙,而且越帮越忙,越帮越乱,就算这样,也是件很幸福的事。
过年的乐趣,其实就在这些传统的“程序”中。没有孩子的时候,年虽然也是这样的过法,但有了孩子之后,终究是多了一份传承的心思:希望这些“程序”她们从小做惯了,长大后自己过年时也能过得有滋有味,不至于除了下馆子、看电视、打麻将之外,不知道做些什么,光会感叹春节越来越没意思。
姥爷每年的对联都拟得很精彩,还喜欢亲自研墨,再手握毛笔亲自在喜气洋洋的红纸上写下喜气洋洋的对联,一派古风。
而我是另一套教育体系下长大的,早已不能吟诗作对,更不能挥毫泼墨。每当过年前姥爷念叨今年写什么春联时,我只能有限地“帮衬”,保证老爷子心情大好,从而诗兴大发。每每此时,我都会觉得自己似乎也要对所谓“世风不古”负一点责任的。
也许我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即便喝着啤酒吃着薯片过一个春节,也未必不开怀。不过,真的如此的话,我的遗憾也应该会和姥爷从未表达的遗憾一样,虽不会表达,却微末地存在着。虽然,这对传承和年味的惦记只是我自己的心思而已,但做了妈妈,总会有些在孩子身上修正自己的遗憾的念头吧。
转眼又到春节了。
我问她们:“去姥姥家过年?”小家伙们立刻欢呼雀跃:“好耶!好耶!”
人多热闹的春节,一家三代人凑在一起的春节,真是很让人向往。
孩子的新年,“双城”都有爱
我的儿时正处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所以过年就是吃喝玩乐的欢喜。
越长大,越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在我那些年轻的岁月里只不过是一段已经丢失了儿时那期待兴奋喜悦之感的悠长假期。
有了孩子后,我们定居台北,但春节,我必定会带着女儿,收拾行装,回北京和姥姥姥爷团聚。
在和孩子一起迎接春节的日子,我才真正认真地思考如何过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为了孩子对于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我开始有意识地讲究和重视传统的习俗。我会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贴对联,做扫除,包饺子,放鞭炮,发红包,甚至每日的饮食都跟着节庆习俗走,带她去逛北京的庙会,看天坛的祭奠仪式,让她感受皇城根儿的特色文化,女儿上小学后开始让她每年写对联送给爷爷和姥爷,并让她在除夕为长辈守岁,也让她一起欣赏央视的春节晚会。从一个小台胞的角度来看,春节晚会并不像鸡肋一样无趣。她感受到了令她欣喜的多元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歌舞,各种曲艺杂技,相声小品,这是在台湾很少能看到的各民族各区域文化的大平台……一切都尽量让年的味道更加浓醇地道。
我也尽量创造自己的家庭春节传统。在女儿5岁那年,我学会了做糖果,并改良成自己的“私房糖”——地瓜花生糖。每年只有在过年时我才会做,给女儿吃,并且分送给亲朋好友,一同分享春节的甜蜜。
女儿喜欢回北京过年,还因为会遇到下雪。这是在台湾完全感受不到的体验。两岁时,她遇到了人生真正的第一场雪。她开心地踩雪,听踩雪的声音,伸出舌头尝雪的味道,用小手去触摸冰凉的雪,还和我一起丢雪球、堆雪人……雪给她在北京的春节增添了非常多的喜悦。
我们只在台北过过两次年。台北的冬天多雨而阴霾,和北京极为相似的就是到了春节几乎成了空城。人们都返乡或旅行,大多数餐厅、商店、市场此时也都歇业,街道没有了往日的生机和喧闹。台湾对于烟花爆竹也有明确的规定,都是低噪音少污染的环保鞭炮,没有很多可选的花样。整座城市比起鞭炮震耳欲聋、烟花漫天开放的北京要安静平淡很多。
但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台湾却保留得很完整,还加入了许多闽南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台湾特色。例如萝卜的闽南语发音近似“菜头”,所以春节会送大红萝卜的盆景,取谐音“好菜头”的吉利。给孩子的红包,在台湾基本上只是象征意义的新年习俗的沿袭,亲戚之间不会相互攀比。最重要的是整个家族团聚的“年夜饭”。老公家族四代二十多口人一到新年,便会齐聚奶奶家,老公的婶婶们张罗了两天的年夜饭,以东北菜和台菜为主。九十高龄的奶奶是沈阳人,东北的乡音一直未变,兴致高昂地在席间唱起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畔……”。大半辈子的颠沛流离,远离故土,也只能从歌声中遥寄思念。每个辗转来台的家庭都有一个悠长的故事,我也会攒着以后慢慢说给不知道什么是乡愁的女儿听。
到底是喜欢在北京还是台北过春节,女儿很坚定地说:“我喜欢北京的下雪,下雪实在太美太好玩了。但我喜欢台北的清静,人们不会不管别人不管时间的乱放鞭炮和烟花。”或许在她的童年记忆中,春节永远是有着雪的美好和快乐。
孩子的新年,“义卖”之后的收获
有了宝宝后,每到春节,我都异常纠结:回老家吗?回我家还是回孩子爸爸家?对,你一定猜到了,我们是在异乡打拼的孩爹孩妈。
老公家离得不算太远,但在农村,冬天支个蜂窝煤炉子就算取暖了,不安全是其一,再就是宝宝在空调房里呆惯了,能适应老家寒冷的气候吗?再说千里之外的我家吧,春运那人山人海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一想到拖家带口、大包小包地挤火车,我就愁得浑身上下没一处舒服。可是不回去吧,总觉得少了点,除夕夜,就我们一家三口寂寥地吃着饺子看着春晚,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电视里欢声笑语如雷贯耳,可跟我们有关系吗?
今年春节,我和老公商量,怎么才能在这个无亲无故的城市给孩子一个热闹非又很有意义的春节呢?
老公毛笔字不错,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每到春节都有人上门请他写春联。要不写点春联和宝宝一起在小区门口“义卖”?
这个想法让全家沸腾了,老公买来红色的对联纸,摊开笔墨纸砚,大秀毛笔字。出门前,我和宝宝约好,卖春联的所有收入,不能买玩具,不能买零食,都要捐赠给那些吃不饱肚子也上不起学的小朋友们。义卖的主力军当然是孩子。我和老公在不远的地方盯着,偶尔出面打打杂。
一开始他很害羞,蹲在地上守着20副对联,一声不吭,最终,在我的鼓励下,他卖出了第一幅对联。初次的胜利鼓舞了他,竟无师自通地学会吆喝了:“看一看咯,我们在义卖!”虽然声音很小,但是我真心感动,这么害羞的一个孩子,能迈出这一步实在太不容易了。
来来往往的人们看到“摆地摊”的竟然是个四岁的孩子,大家都围拢过来,大家都啧啧称赞。这时候,小家伙也放得更开了,又唱又跳地招揽顾客,两小时里竟然卖光了所有对联!
小家伙捏着手里的钞票,兴奋地说:“妈妈,明天我还要摆地摊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交学费。”
最意外的是同小区一位买对联的老太太和我聊了很多,最后居然热情邀请我们全家晚上去她家过年。老太太说家里只有她和老伴,他们唯一的儿子在国外公干,很少回家,儿子不在家的春节冷清得让她想掉泪,她还忧伤地说:我做那么多好吃的给谁吃啊?结局你一定猜到了,是的,我们一家三口和孩子新认识的爷爷奶奶热热闹闹地吃了团年饭,红烧猪手,白灼虾,腊肠腊肉,还有我最爱吃的蒜蓉空心菜,当然,清蒸鲈鱼是少不了的,年年有余嘛。
哎哟,奶奶是南方人,地道的南方菜让我们全家都立刻体会到了回家的感觉……
孩子的新年,“好看”又“好吃”!
一直到上小班,小爱才对节日有了直观的概念和所谓礼物的要求。
现在大班的她最喜欢的是圣诞节。
我问她:那你喜欢新年吗?
小爱反问:妈妈,你说的新年,是指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新年,还是和外公外婆一起过的新年。
我不知道小爱怎么会有这样的反问,追究之。
小爱笑嘻嘻地说: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新年,就是可以一直看电视,一直看电视,是好看的新年;和外公外婆一起过的新年,就是不停地吃好吃的,各种各样好吃的,是好吃的新年。
我莞尔,小家伙尽管小,却一下子敏锐地抓住了南北方的年俗差异。
公公婆婆是东北人,他们对于新年最热切的期待就是春晚和赵本山的小品。本应该还有饺子,但因为现在时时刻刻都可以吃饺子,所以饺子也失去了年菜的传统魅力。
就算一直被我要求要严格作息时间的小爱,新年晚上也可以例外地跟着爷爷奶奶和我们一直看春晚。她甚至把被子和枕头搬了出来,和爷爷挤在转角沙发上,为自己弄了一个很舒服的“窝”。她喜欢绚丽的歌舞,喜欢神奇的魔术,喜欢惊险的杂技,看得目不转睛。
她还跟着爸爸鹦鹉学舌,宣称要看完“零点计时”才睡(只是她并不清楚什么是“零点计时”,前一句还振臂高呼:“我也要看完‘零点计时’才睡!”后一句立刻转向我:“妈妈,什么是‘零点计时’?”)。
然而,一到十点左右(她入睡的时间点),她早已经上下眼皮乱打架了。我们捂着嘴偷笑。再看她的时候,她已经靠着爷爷呼呼大睡了,甚至还打起了轻微的小呼噜。
而作为典型上海人的我的父母,对于春晚的感觉就如鸡肋一般,有则可,无也可,在大年夜的晚上,喜乐祥和、喧腾欢闹的春晚是作为背景音乐存在着的
外公外婆的重头戏在吃的东西上面。
作为一枚小吃货,小爱热切地在热气蒸腾的厨房外张望,等待着很会烧菜的外公端出的一盘盘年菜:爆鱼的回甘,年糕的软糯,烤麸的鲜甜,走油蹄髈的浓香,如意菜(黄豆芽)的脆爽,暖锅四溢的醇香厚味,都让小爱爱不释“口”。而且,外公为了宝贝的外孙女,每道菜都倍加用心,既保证口感,又保证健康。但考虑到小爱的肠胃问题,不能让她暴饮暴食,我只能劝诱她:“宝贝,这个菜吃两口就可以了,接下去还有更好吃的菜。”饶是这样,年夜饭过后,小爱的肚子就变得滚圆滚圆的。
年夜饭进行当中,瞅着我们互相敬酒,小爱也冷不丁端起了自己的果汁杯,一本正经地对外公外婆说:“外公外婆,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外公一边掏出鼓鼓囊囊的红包,一边笑骂“格小鬼头,啥人教拨伊个”。我却清晰地看到他眼角出因为喜悦而迸出的晶莹泪花。
如果再追问小爱:你喜欢“好吃”的新年,还是“好看”的新年?
她一定会说:我既喜欢“好吃”的新年,也喜欢“好看”的新年,我要吃好吃的,我也要一直一直看电视,我要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和我在一起的新年。
这也是我和爱爸的心愿。
孩子的新年,希望总是无限!
有一首歌叫做《希望》,是李宗盛写给自己两个女儿的。我工作,然后结婚,后来有了宝贝,想起这首歌,这时才感同身受:“养几个孩子是我人生的愿望,我喜欢她们围绕在我身旁……”
因为工作的关系,宝贝出生的时候,我没有陪在她和宝妈的身边。等我赶到,小丫头整好一个星期大。至今我仍记得第一眼见她时的模样:红红的透明的皮肤,小手紧紧攥着,小脚丫那么小,哭起来的声音脆脆软软嫩嫩的。从那一刻起,她就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随后的春节,整个家都围绕这新到来的小生命,一片忙乱。她的啼哭就是集结号,手忙脚乱之后,等着又一声的啼哭再各就各位,再次冲锋……
第二年春节,继续忙乱,在忙乱中积累斗争经验,作为父母,我们也和宝贝一起成长着。
宝贝日渐懂事,会跑会跳,会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时候,不知不觉,又一年春节来到了。那一年,我们带宝贝去了乡下,想让她体验原汁原味的乡下的过年方式,阳光好的日子,她跟着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在田间追赶跑叫,逗鸡呼狗,总有各种各样的新鲜玩意儿,让她大开眼界,玩得不亦乐乎。最好玩的是放烟花,她小,还是有点害怕,就远远地站着看,却也压抑不住欢腾的热情,在一旁大呼小叫。
农村的新年家宴,会把桌子摆在院子里的。大家热热闹闹围成几大桌,川流不息地端水、递筷、盛饭、送菜,各色冷拼,花生,牛肉,青豆,火腿,皮蛋,青虾,等等,然后,鸡鱼羊猪各类荤菜,热汤酒酿纷纷登场,还有各种时令新鲜菜蔬。饭菜一飘香,宝贝就跟着小哥哥小姐姐们呼啦一下全回来了,等得及拿筷子就用小手去抓,不一会儿就吃得小肚子饱饱的了……
今年的春节,作为新上海人的我们应该是在烟雨蒙蒙的申城过。我们家的宝贝也懂事多了,愈发古怪精灵,买了新鞋子,会第一时间穿上跑去照镜子,却不管有没有左右穿反,也知道要打电话给东北的爷爷,小嘴甜甜地对爷爷说“我想你了”……
正如《希望》这首歌中所唱的,我和宝贝她妈为了工作和生活奔波劳苦着,但只要看到宝贝眼中的光芒,就使我们有继续的力量:“她们是未来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但愿我能给她一个最像天堂的地方。”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