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结扎手术还能生二胎吗?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根据从基层了解到的消息,全面二孩政策或于元旦开始实施。传了许久的全面二胎政策终于要落实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小编提醒大家,备孕二胎应先弄清这些问题。
据第一财经日报12月17日报道,从基层了解到,部分省市区已经开始下发通知,要求基层计生部门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将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全面两孩政策”。这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关于全面两孩落地时间表的报道。预计修订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也将与全面两孩政策在同一天生效。 传了许久的全面二胎(全面二孩)政策终于要落实了,想生二胎的亲们可以开始着手备孕啦。虽然政策允许了,但对于很对夫妻来说,备孕二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个不孕不育高发的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周围环境(包括空气、水质、食物等多方面)的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孕前的检查评估对于所有夫妇都有必要的。备孕二胎,你得先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第一胎后隔多久可以要二胎?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第一胎的分娩方式。对阴道分娩者,一般一年后就可以怀二胎了;对于剖宫产分娩者,最好能间隔2年。
对有多次剖宫产手术史者,时间还需要更长,分娩风险也更高。因为剖宫产术后子宫完全恢复过来需要时间,若太早怀孕,容易出现子宫破裂的风险。此外,我国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剖宫产处的疤痕妊娠也很常见,这可属于宫外孕!因此有剖宫产手术史的妈妈们最好在备孕前找专科医生评估下疤痕恢复情况,必要时可行宫腔镜检查。此外,有剖宫产史的妈妈们容易出现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若有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二胎的进程。
做了输卵管结扎还能生二胎吗?
输卵管结扎后相当于两侧的输卵管均阻塞了,这样精子与卵子相会的“鹊桥”就断了。想再生育的方法主要分为输卵管再通术及“试管婴儿”助孕。再接受输卵管再通术前,建议先全面分析其利与弊,因女性“生理年龄”及“卵巢年龄”时不我待,若反复折腾可能最后耗时耗财耗精力却无果。
首先,应该评估女性的卵巢功能(详见《40岁还想生二胎?先给卵巢做个体检》);其次,需要评估有无痛经、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能影响怀孕的因素;再次,要结合男方精子质量,若精子质量很差,做手术也无意义。还需要注意的是,输卵管结扎术能否应用与当年结扎的手术方式(如结扎的部分、剩余输卵管的长度)相关。所以不要轻易选择复通术,若出现卵巢功能减退、合并其他不孕的因素、男方精液质量差,建议选择“试管”助孕。
备孕二胎,妈妈为什么必须做孕前检查?
孕前检查非常必要,原因如下:
1.性生活时间比较长,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多,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袭击,因此需要行妇科炎症感染及致畸病毒等检测。
2.年龄普遍比第一胎妈妈年龄大,容易出现内分泌紊乱,各器官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容易出现肥胖等引起高血脂、高血糖或糖尿病前期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卵巢功能、甲状腺、葡萄糖、血脂及胰岛素代谢情况检测。
3.随着年龄增长,一些妇科疾病容易找上门,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输卵管异常等,因为这些都可能影响怀孕,简单的妇科超声检查就可以初步得出判断,必要时可以行输卵管造影等检查。
4.若既往有其他疾病史者,最好能在孕前评估目前状态,有无怀孕禁忌,是否需要提前治疗的。
5.若既往怀孕期间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糖尿病或其他异常孕产史者,最好能到内科、产科及产前诊断科进行相关咨询,为第二胎的孕育做好准备。
备孕二胎,爸爸需要做检查吗?
男人都爱面子,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有问题。很多人总觉得自己能生育一胎,二胎肯定没有问题。可事实不是这样的!从事高温作业的男性,或长期坐着缺少运动的男性如办公室白领、司机等,往往容易出现精液质量下降的问题,还有一些病毒、细菌等感染可能导致睾丸生精下降,或者导致输精管道的阻塞,以致严重的少弱畸形精子症或无精子症。因此这些男性,最好能提前行精液检查。夫妇行房,还需要注意炎症的相互传染,如支原体、衣原体等,因此也建议提前检查。如果既往特殊疾病史(如肿瘤手术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或长期用药史,建议先到专科就诊,明确是否影响精子质量。
备孕多久怀不上可能是不孕不育?
不孕症是指夫妇正常性生活未避孕超过1年未怀孕。不孕症发病率逐渐上升,在我国已达10%-15%。这里强调“正常性生活”,是指规律地(最好能3-4天一次)、男方能正常阴道内射精的性生活。充足及规律的性生活还有利于男人保持良好的性功能和改善精子质量,这样也有利于成功怀孕。若未能做到,建议夫妇们要一起努力啦!若实在做不到,就要到医院就诊了。
由于高龄女性更需要与时间赛跑,所以高龄夫妇备孕半年以上不孕,可提前进行不孕的相关检查。特别对于有多次流产史、宫外孕史、盆腔炎病史、痛经或月经周期改变的女性,需要排除输卵管异常、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卵巢功能减退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导致不孕。如果既往有特殊疾病史(如甲状腺疾病、肿瘤手术史、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或长期用药史,建议先到专科就诊。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