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维K会致新生儿或小婴儿严重出血症
维生素K缺乏会导致新生儿或小婴儿发生严重出血症
今天在新浪微博中儿童营养师刘长伟提到:“维生素K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后果,虽然很多医院已经常规预防,但还是会一些地方不够重视。(维生素K)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参与多种凝血酶的构成,缺乏容易造成出血。而婴儿肠道不完善不能合成,相对容易缺乏。母乳喂的孩子,母乳中含有维生素K很少,所以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后更要注意补充或注射预防剂量。”的确是这样的,为此我们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自1992年以来,我国创建爱婴医院的浪潮风起云涌,在当时成为了医务界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这项活动源于1991年3月,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在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90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行动计划》这两个文件,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并承诺在4个月内小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80%。为了更好地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的观念,早在1990年5月10日,卫生部在北京举行了母乳喂养新闻发布会, 就已经确定了每年5月20日为“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这是由国家卫生部为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而设立的一项重要活动,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的观念,并提出:“除特殊情况外,产妇在住院期间,95%以上的妈妈自愿对宝宝进行母乳喂养。”
当时“爱婴医院”像雨后春笋般,很快全国就有7000多家医疗机构获得了爱婴医院的称号。这个数目约占全球爱婴医院的二分之一。当时出生的孩子一律母乳喂养,有的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及时下奶或者因为医疗原因不能自己哺乳,也是一律给初生的宝宝喂母乳库的奶(当然都是成熟乳啦。)。包括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也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一些产科医生、新生儿医生对于母乳喂养还没有做到真正深刻地认识,其中包括给新生儿额外补充维生素D 和维生素K的医疗手段。
由于我们对母乳喂养认识不深刻以及对乳母的营养指导做得不够,同期新生儿出血症和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升高,各地有关病例报告不断,其中尤以颅内出血多见。于是引起我们新生儿医生重视,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除了在新生儿出生时常规给予维生素K注射外,新生儿临出院前再次给予维生素K 注射,以解决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症。
维生素K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凝血酶原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作用有赖于维生素K,因此维生素K缺乏时,可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出现广泛的出血。人体内所需的维生素K50%~60%来自肠道内细菌合成,另外40%~50%从食物中摄取。孕妇即使不缺乏维生素k,但维生素k的分子量比较大,不易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据测定新生儿脐带血中维生素k仅为母血的几十分之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内缺乏维生素k。新生儿由于肝脏对凝血酶原的合成未成熟,母乳含维生素K很少,每1000毫升母乳仅含维生素K 1~3微克,初乳几乎不含维生素K,牛乳维生素K含量却很高,每1000毫升牛乳含维生素K 5~10微克。新生儿出生头几天肠道菌群很少,因此通过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就很少。所以单纯吃母乳的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的发病率比牛乳喂养儿高15~20倍,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母乳中含有丰富的IgA等多种抗体,这些抗体对于减少呼吸道疾病和肠道感染是有利的一面,但它能抑制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细菌(如某些大肠杆菌)的生长,影响某些凝血因子激活,出现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因此引起新生儿或小婴儿出血其中90%系因单纯母乳喂养者。最早的出血可发生在生后24小时内,典型的新生儿出血症多发生在出生后的2~5天,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颅内出血,来病迅猛,一旦出血,往往来不及抢救,对婴儿生命威胁最大。如能及时补充维生素K就能避免出血。卫生部颁布的2007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强调:“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低,新生儿和6个月内婴儿发育速度快,对维生素K的需要量明显增加,但是其肠道合成维生素K的菌丛不足,合成的维生素K满足不了需要,因此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性疾病,尤其是新生儿中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其预防孕母和乳母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对于母乳喂养的孩子从出生到3月龄可采用出生后口服维生素K12mg,然后到1周和1个月时分别口服5mg共3次。”
我国各地医院在纯母乳喂养率大大提高情况下,为了杜绝新生儿或小婴儿发生出血症,大部分医院都是在孩子出生后立即给予注射维生素K1 5毫克,出院前再次注射维生素K1 5毫克,也有的医院待孩子生后1个月内再次注射维生素K1 5毫克。
对于乳母来说,建议多吃一些绿色蔬菜和水果,如猕猴桃、青豌豆、卷心菜、菠菜、生菜、韭菜、西柚、奶酪、蛋黄、动物内脏、南瓜、胡萝卜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尤其是在坐月子期间更要注意以上食物的摄入。文/张思莱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