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终成秀一场?
去年10月,“奶粉进药店”项目在北京开始进行公共测试运行。包括医保全新、嘉事堂、金象和永安堂4家试点药店的5个门店率先在店内引入了自主售货机。经过5个月的运作,情况究竟如何?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在药店销售的奶粉普遍存在价格高、购买量少、手续繁杂等问题,所以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个别药店平均月售仅四五罐。(3月26日《北京青年报》)
中国内地的奶粉纠结不仅令家长伤心,也让乳企头疼。去年6月20日,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鼓励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药店销售,此举旨在为消费者打造规范的供应链体系和安全的消费环境。
根据规划,要用两年半时间,使药店的奶粉销售额占到整个市场占有率的20%。2013年,有统计显示,中国国内奶粉市场销售额约600亿元,其中,母婴渠道作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主要渠道占比42%,商超渠道占比36%,电商渠道为22%。从这个意义上说,短短几年内,市场份额上看,药店卖奶粉要能卖过电商,压力还不小。
就北京等地的实践而言,“奶粉进药店”基本是叫好不叫座。原因无非有三个:一是轻诺寡信,承诺的核心利好基本都泡了汤。当初提出的“品质更高”、“价格更低”、“安全更有保障”等“优势”,几乎已不复存在。药店卖的奶粉不见得有品质优势,价格更是居高难下,对于价格敏感的市民来说,确实难有优势可言;二是程序繁杂,毫无便民利民的意思。目前“奶粉进药店”的执行方式均为奶粉专柜设立自助售货机模式,而非药店柜台售卖。想要购买奶粉,消费者需要自助使用扫描、刷卡付费的电子终端,反复多次操作令不少中老年消费者“晕头转向”;三是药店基本没有为奶粉信用背书,只是扮演了“盘货”的角色。那么,在药店买和在网上买,还有多大的区别?目前药店销售奶粉的模式仍然为消费者自助购买,物流公司对销售情况进行后台监控,安排工作人员随时补货。换言之,奶粉并没有因为摆在药店的货架上就更加安全。
正如专家所言,如果仅仅是依靠改变销售场所来提高消费者对于国产婴幼儿奶粉的信心,恐怕只是一种“单相思”做法。譬如“奶粉进药店”涉及药店、自动售货机管理单位、物流单位、奶粉生产企业、项目主管部门等多个单位,按照国家食药监总局“通知”中“谁销售、谁负责”原则,一旦质量存疑,具体由谁来承担责任风险,目前仍是“水中望月”。再加上“一次最多买4罐”等奇葩规定,完全悖逆了婴儿家长的生活逻辑,既然没有优惠、还无法便利,在物流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淘奶粉又何苦非要去药店?
在香港,“奶粉进药店”确实历史悠久、裨益多多,但如何防止南橘北枳,配套政策恐怕还要随之转身。要让善政不至沦为一场秀,早日出台实施细则、督促试点药店厘清责权利关系,也许是绕不开的当务之急。邓海建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