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常做噩梦,妈妈要寻因
受访专家/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 张柏芳
每个宝宝几乎都有过做噩梦的经历,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宝宝一段时间频繁地做噩梦,不但影响孩子的睡眠,更反映出孩子心理有严重的不平衡。当睡眠问题出现时,家长应该细心地观察孩子,并诱导他们说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如是不是最近生活中有“新事件”宝宝还没有适应,或者宝宝目击了激烈的冲突,又或者最近宝宝听到或看到过可怕的故事,等等。
1 噩梦惊醒,
先给孩子安全感
凌晨,4岁的果果突然呼吸急促,随即惊醒,口中不停地叫:“妈妈,妈妈,我怕!我怕!”妈妈问她怕什么,她说:“我梦见怪兽把爸爸吃掉了。”她的两只小手紧紧抓住妈妈,全身颤抖。过了好一会儿,她才安静下来,再次入睡。这种情况最近的一个月已经发生了好几次,虽然梦境不同,每次醒来后,果果都还记着刚才的可怕梦境,且不敢马上入睡,常需要爸爸妈妈安慰很久才能再次入睡。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医师张柏芳接受采访时说,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有道理的,噩梦往往是孩子潜意识中的不安全感、焦虑在梦境中的呈现。不过家长倒不必在半夜急着要问出孩子心里怕什么,这时一定要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安全的。那些吓人的事儿已经结束了,爸爸或妈妈真实地在他(她)身边。不仅仅是口头的安慰,身体语言能够更好地给孩子安全感——轻轻的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后背,抱抱他,亲吻他的额头,都能让孩子更快平静下来。或者可以打开小夜灯,还要让他知道你就在附近,家里每个人都很安全。
2 倾听孩子,
解除内心的焦虑恐惧
隔日白天时,再认真倾听下孩子,找到让孩子做噩梦的原因。张柏芳解释说,家长要想办法搞清楚,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创伤经历或不良体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得上医院找医生帮助了。当孩子说出让他恐惧和焦虑的事情后,家长首先要表示理解、认同,而不是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啊!”这种说法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同,甚至是否定,他们以后再遇到害怕的事便不再愿意告诉父母。
如果孩子年龄小,难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家长可以自己检讨一下,孩子最近的生活中是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搬家、换保姆、换幼儿园等。这些在成人看来是件小事,对孩子的生活可能却是重大事件,特别是有些孩子会把这些归因于自己,如“换幼儿园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换保姆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频繁地更换保姆有时会让孩子认为“有一天妈妈也会突然不见了”,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或焦虑。
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孩子重建这种安全感,比如可以告诉他换保姆是因为“阿姨家中有事要回去,并不是宝宝做得不好”,而且要强调“妈妈永远爱宝宝,妈妈不会离开宝宝”。 张柏芳提醒家长,在孩子幼小时不建议频繁搬家、换幼儿园及换保姆。
当孩子白天曾经目击到激烈的冲突后,也会带给孩子创伤、恐惧的体验。如家长意识到宝宝频发噩梦可能与看到父母吵架或打架有关,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释,“爸爸妈妈吵架并不是因为宝宝做错了事,妈妈当时情绪没控制好,可能吓到你了,现在我们已经和好了”,以消除这种创伤体验对宝宝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果父母还可以在孩子面前亲亲对方,让孩子感受到你们是亲密无间的,那时的冲突是没有那么可怕的。
3 孩子的阅读题材,
父母要做筛选
另外,导致孩子做噩梦的原因还可能是听了一个恐怖的故事(虽然大人也许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什么可怕),看了可怕的电影或电视节目,甚至一些游戏中的恐怖画面也可能刺激到孩子,让他们产生了联想。资料显示,2~4岁的孩子特别容易做噩梦,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产生正常的恐惧感,想象力发展极快。有调查显示,10%~50%的儿童在3~5岁时常会做噩梦。
张柏芳建议,不要让孩子睡前看带有恐怖色彩或可怕情节的电视或书籍,平日多让孩子接触有趣的、幽默的、平和的读物。另外,要确保孩子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一些专家认为,睡眠时间不够、睡觉没有规律,容易导致孩子夜间做噩梦。生活有规律、心情平静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恐惧的想法。
Tips
“夜惊”不是发噩梦
有一种情况并不是真正的做梦,而“夜间悚栗”,有时又叫做“夜惊”。孩子在睡眠中突然坐起大声嘶喊或说梦话,甚至呼吸、心跳加快又盗汗,两眼呆滞,叫他们也不回答。几分钟后,孩子又自己安静躺下睡著,第二天早上问他,也完全不记得这么一回事。
这种夜间悚栗一般是发生在非快速动眼期,所以说不算真正的做梦。大约有5%的儿童有过此现象,和家族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家里其他人可能也有过相似的情况。这种情况颇为吓人,是吓着看到的家人,而不是他本人。
其实,这对孩子本人没什么伤害性,大部分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就很少再出现。如果父母碰上孩子有这种现象时,千万不要担心,发生当时安慰孩子也没什么效果,只要帮他擦擦汗就行了。
有小部分孩子可能出现梦游现象,也就是爬下床,走出去,一旦孩子出现梦游,只要看好他们,别让梦游者走出门外遭受碰撞就好。
小练习:让孩子不那么“怕黑”
每个人天生都会对“黑”有害怕的心理,而噩梦更能刺激或者强化孩子对于黑暗的恐惧。可以用一些积极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认识“黑暗”:比如在晚上,和孩子一起从窗户向天上望,让他看看漆黑的夜晚,其实也会有星星和月亮这样明亮可爱的东西存在;平时,给他讲一些和黑暗有关系的有趣故事或者描述勇敢的故事;也可以在孩子房间的天花板上分散地粘贴一些荧光图形,让他的夜晚不至于黑得那么“吓人”。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庄文斌 吴亮军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