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妈妈 > 家庭教育

怎样给任性的孩子定规矩?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违了规,就应像碰触到了烧红的火炉,一定会受到惩罚。

  任性,可以说是现代孩子的通病,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管教,老是和大人对着干,特别倔,而且软硬不吃。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

  但另一方面,任性也是孩子个性发展的一个过程。对任何事情都说“不”,是许多二三岁的孩子的自然表现,我们应该理解。同样,有时孩子的任性只是因为理解问题,并没有与大人作对的意图,这时候要运用最大限度的判断力,来决定哪种行为是任性固执的有意伤害,哪种行为是自然行为。

  但是如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还任性,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龄儿童任性,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如果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

  但孩子的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的放纵教育的结果。法国教育家鲁索在《爱弥儿》中指出:“知道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这话很值得我们反思!

  所以,纠正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承认我们的培养方法可能是使孩子任性的原因。只有改变它们,才能帮助孩子行为得体。

  在一个故事中,儿子问父亲:“我长到什么时候才可以随心所欲呀?”

  父亲的回答很巧妙:“我不知道。不过,孩子,世上还没有人能活那么长。”

  没有人能够活到随心所欲的年龄,即使是圣人孔子到了七十岁,也要在“从心所欲”的后面加上“不逾矩”,也就是不违反规则。所以要建立适当的规则让他遵守。

  有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能让孩子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是孩子未来行为模式的基础,所以要制定清楚的规则和惩罚细则,如果不守规矩必须接受惩罚。一旦规则严格确立,大多数孩子会遵守。

  制定规则的目的,是希望培育出一个快乐、适应性强和尊重规则的孩子。最初的规则应该是阻止孩子伤害他自己和别人,教孩子明白最基本的对错。

  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期待,而且他的表现达不到期望时会有惩罚,是一件好事。根据专家观察,孩子们经常操练自律—换句话说,那些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孩子能识字后,可以把规则写在纸上并贴在家里,这是让孩子明白,规则不仅仅是一种制度,而且是体现公平合理的好方式。

  父母应当考虑什么违反行为是惩罚底线,一旦违反规则就实施。在西方管理学中有一个“热炉法则”,可以应用到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违了规,就应像碰触到了烧红的火炉,一定会受到惩罚。

  这种处罚的特点在于:(1)即刻性:当人一碰到火炉时,立即就会被烫。(2)预先示警性:火炉是烧红摆在那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如果碰触就会被烫。(3)火炉对人不分贵贱亲疏,一律平等。(4)彻底性:火炉烫人绝对“说到做到”,不是吓唬人的。

  规则不是只面向孩子的,同时也是对大人的约束,而且惩罚应该是对事不对人的。当孩子向你发脾气或撒娇时,想始终如一坚持规则确实很难,但是只有坚持,孩子才会明白你对他的期待。

  针对如何让孩子遵守规则,宋代大儒张载曾经有一个很幽默的比喻:“如果你养了一条狗,不想让狗进屋子,它一进屋子你就拿棍子打。可是你又经常在屋子里喂狗吃东西,狗又怎么能知道进屋对不对呢?即使天天打,恐怕也不能让狗懂得这个规矩。狗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

  当孩子有做不到的时候,家长必须坚决,不许拖拉和讨价还价,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夸奖。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性得到发展。但是,要避免用做家务当作一种惩罚。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做家务是应该做的,不能当作惩罚手段。

  对孩子要少用威胁,但要至始至终贯彻规则。如果他没有及时清理自己的房间,你可能先是警告他不许吃晚饭,但是当你让步而让他吃饭时,就向他发出了一个信息,你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不准备真的惩罚他,那你最好不要威胁他,因为不可信的威胁会破坏规则的执行。

  美国有一则公益广告,内容是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拒绝抽烟和接触毒品。广告中,一位母亲告诫儿子:“你现在该做作业了,不能看电视!”同时她拿走了遥控器;说“你现在不能玩电子游戏!”同时她关掉了游戏机,等等一连串的类似场景。

  每一次,母亲都严格地维护了规则,最后,当这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有人给他一根烟时,他坚决地摇头:不!我不喜欢抽烟。这时画外音响起:说一不二,孩子会听从。

  这则广告告诉家长,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规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你要用行动,而不是冲着孩子吼叫或斥骂,也不是空洞的威胁。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怒吼也无法“驾驶”孩子。愤怒只会让你精疲力竭,对孩子产生的作用很小,甚至一点作用也没有。

  在惩罚孩子时,其它家庭成员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或做法,即使是对的意见也要事后说明。否则的话,不但会使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还会令父母丧失权威。

 

    本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授权摘自《就把孩子当孩子》

标 签:
(责任编辑:admin)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
轻妈妈特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媒体合作 投稿指南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轻妈妈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7 www.qingmam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5004075号

联系邮箱:da.wei#foxmail.com
联系QQ:88_50_99_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