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存式教育”转变为“发展式教育”
孙云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感觉自己“疲于奔命”,就像您在书中所说,能生存就行了,可是父母内心深处又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能把孩子培养成有教养、有追求的人,这种落差该如何填补?
西格尔:养育中经常会出现困难时刻,比如,孩子没礼貌、顶嘴、发脾气、不做作业……这些都是所谓的“生存时刻”,但同时也是机会,只要采取恰当的方式,“生存时刻”同样也是“成长时刻”。
我们的大脑包含很多部分,这些部分各有各的功能,让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让各个部分协同运作,这就是整合。孩子的大脑没有整合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上述问题,我们要帮助孩子整合大脑。如果孩子大脑横向整合得很好,左脑(负责逻辑)右脑(负责情感)就可以协调运作;如果纵向整合得很好,上层大脑(与思辨、理性有关)就可以和下层大脑(与本能、直觉有关)协调运作,从而使孩子的各方面都能得到良好发展。在《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有很多具体方法,这里我可以举个例子,说一说如何利用全脑教养法将生存时刻转变为发展时刻。
小女孩在美术课上画了一幅很漂亮的画,兴冲冲地拿回家给爸爸看。但没等拿给爸爸,画就被宠物狗给弄破了,小女孩伤心地哭起来。在这种情景下,女孩的爸爸会怎么回应呢?
爸爸:宝贝,很遗憾狗狗弄坏了你的画。但是别担心,你明天可以在学校里再画一幅。
这种回应避免了对孩子情绪的置之不理或者否定。
爸爸:宝贝,很遗憾狗狗弄坏了你在学校画的这幅很特别的画。爸爸知道你现在肯定很难过。但你还记得狗狗昨天陪你睡觉时,你是什么感觉吗?
女儿:我爱它。
爸爸:看见没?有时候你觉得你很爱它,有时候又对它生气,你的感觉是会变化的,对不对?
这种回应方式则帮孩子了解了内心感受的短暂性。
孙云晓: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很普遍。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父母又能做些什么?
西格尔:教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让孩子拥有许多关系,这样可以增进孩子对世界的理解,其中不仅包含对个体的理解,还能感受到个体是更为庞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全部注意力的焦点,他们会感到没有必要对欲望做出妥协。我认为独生子女家庭要留心这一问题,要做出特别的努力,让孩子成为更大群体的一部分,例如扩大家庭规模,或与值得信任的社区成员建立紧密关系。
人类是可以“共同抚养”的一种动物,当允许其他人成为集体养育的一部分后,孩子会形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这一点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看到。当我们正视心智的需要时,我们会做出特别的教养努力,去解决面临的挑战,我认为这对独生子女家庭同样适用。
孙云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波动时,可能是心中已经积聚了很大的心理能量,那么适度、及时地让孩子发泄情绪是否很有必要?
西格尔:表达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但注意要用建设性的话语而非破坏性的话语去表达。这要求孩子不仅要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还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过一个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演示“为情绪命名”和“驯服情绪”的方式,有助于人们变得冷静。压抑情绪只会让情绪更坏,良好的表达是有益的。
孙云晓:孩子拥有规则意识是规范行为的重要保障,在订立规则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什么?怎样能既立规矩又让孩子遵守?毕竟有些孩子会出于好奇,不断去挑战父母的方法和底线。
西格尔:虽然父母要在亲子关系中保持权威,但在制订规则和纪律时,要尽量跟孩子探讨各种选择,与他谈判。尊重孩子,让他多想办法。通过请他参与决定、提出解决方案,促进孩子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孙云晓:在您的观点中,独处是一个人进行情绪调节的重要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慎独”的修养方法,即人独处时谨慎不苟。那么独处对于大脑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孩子从多大年龄可以进行独处?
西格尔:对一名要上小学的孩子来说,离开身边熟悉的人且能够感觉舒适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和孩子遭到忽视非常不同,被忽视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儿童需要情绪安慰的时候,长期或经常被忽视或被排斥会造成心灵创伤,这和年龄无关。
孙云晓:根据气质类型研究,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4 种气质类型的人与外界的互动形式各不相同。在您的研究中,是否有根据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进行教养的研究?或者说,关于第七感的研究是否在不同气质的人群中通用?
西格尔:关于气质类型有很多种观点,但每种观点都没有足够的研究给予支持。所以从学术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大多数孩子(80%)早期的一些性格特点在成长后期,比如青春期或成年后将无法再观察到。所以说,人是有很多变数的,这是好事,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无论如何,提供良好的亲密关系以及健康的思维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由湛庐文化授权摘自《用心教养》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