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妈妈 > 家庭教育

给男孩成长与改变的机会

  孙云晓:您认为,许多男孩具有独立、主动、勇于冒险、富有攻击性等特点,但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男孩表现得过于柔弱和害羞,对于这样的男孩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帮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呢?

  饶:男孩也存在不同的类型。有的男孩活跃、积极进取、爱冒险(大多数男孩属于这种类型),而有的男孩是害羞、警惕的观察者。这并没有优劣之分,这两种类型的男孩我们的社会都需要。

  但是如果某种特点过度了(过于有攻击性或过于害羞),我们便需要对这样的男孩进行纠正。例如对害羞的男孩,我会采用“行为技术”。我会设法了解这个男孩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然后列出一个个步骤(把这件事分解成若干件不那么吓人的小事),在他每次进行尝试时给予他奖励。这需要花费数天或数周的时间,但这个办法很有效。

  孙云晓:本着尊重孩子性别差异、“因性施教”的教育观点,中国上海第八中学在2012年开设了一个男子高中实验班,班里的学生全部为男生,教学内容也是针对男孩的成长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从两年后的结果来看,这些男生的确取得了比其他班级男生更优异的成绩,也比其他男孩具备了更强的生活和生存能力。您对“男生班”的存在有怎样的观点?根据孩子的性别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否有必要?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施行?

  饶: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没有某种班级或方法能够以相同的方式让所有男孩都获益。我们不能只是让所有男孩都进入男生班,因为有些男孩在男女共学的班级中发展得更好。我们也不希望女孩子落后,因为她们同样很聪明。如果我们只关注如何教育男孩,便有可能会忽视女孩们的需要。

  我认为应该有各种不同的班级和教学方式,因为孩子们(男孩和女孩)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用有限的方法来教授每一个人,人真的太复杂了。不过总的说来,为了帮助男孩获得更好的教育而采取的“男生班”方式令我印象深刻,男孩们似乎也喜欢这种方式。不过需要强调一点,这并不是适合所有男孩的教育方式。

  孙云晓:与以前影视里的“硬汉”形象不同,现在秀美柔情的男子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屏幕里,这种性别混淆的流行文化,让越来越多的男孩开始喜欢中性或偏女性的装扮。根据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4种,即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而双性化集中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是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但是,女性化和中性化的流行是否会对男孩的性别认知造成影响?我们是否应该帮助男孩塑造更坚强独立、更富冒险精神的文化?

  饶: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复杂的问题。在25 年对家庭进行咨询和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事情。一些行事强硬的爸爸想把他们的儿子培养成硬汉,能和他们拥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的儿子却更腼腆、文静,会追求自己的兴趣,比如烹饪、教书、艺术和时装,而这些通常是女性的兴趣爱好。所以我认为我们对男孩的影响很小,他们有自己的愿望、需要和内驱力。重要的是不要强迫男孩成为我们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否则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必须配合、支持他们内在的倾向性。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热爱的事情。

  孙云晓: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同性别的孩子在习惯培养方面是否有差异呢?对于男孩更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习惯?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饶:对男孩来说(通常他们更活跃、更好斗,小的时候对学习不太感兴趣),我认为早期培养某些习惯是很重要的。要让他们养成先做功课再玩电子产品的习惯。他们需要练习不拖延,还要练习有条理(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写下来,一条一条地打钩)。要注意,不该溺爱男孩。美国的许多家庭很宠爱他们的儿子,当男孩长大成人,需要自己面对很多事情时,这种教养方式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孙云晓:虽然中国现在有限度地放开了二胎政策,但在城市里独生子女家庭依然是大多数,那么,拥有兄弟姐妹的男孩和作为独生子女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同?哪种情况更有利于男孩的成长?

  饶: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我常常会想,为什么11 岁养成的读书习惯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许就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专家们所发现的秘密,即大脑形成习惯的回路机制有三:一是暗示,二是形成惯常的行为,三是奖赏。我受哥哥的影响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因为内心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功体验,所以坚持阅读近50年。显然,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做到多激励、长期坚持和及时奖励,但内在的成功体验才是最高的奖赏。

  教育感悟

  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方面是孩子会比较自如地与成年人相处,比较有利于发展成熟。另外,孩子能够获得很多关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消极的方面是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与其他人谈判,没有学会等待事情轮到自己,也没有学会在社交情境中放弃某些东西。这些可能是独生子女会出现的问题。

  孙云晓:中国有超过6 000 万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父母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些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的孩子是否更容易出现问题?

  饶:以我的经验来看,最重要的不是“谁来养育孩子”,而是“如何养育”。任何疼爱孩子、善于鼓励孩子的成年人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养育孩子的任务。但是如果孩子得不到照顾与监督,得不到一对一的交流和关爱,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孙云晓:“如何养育”自然非常重要,对孩子影响深远,但问题在于,父母的责任是别人可以代替的吗?许多专家认为孩子在12岁前,特别是6岁之前,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情感依恋,将影响其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我不赞成孩子12岁前与父母分离,包括上寄宿制学校,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具体建议吗?

  饶:在美国,很少有高中之前的孩子去上寄宿学校,所以对此我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这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我认为,让年龄较小的孩子长时间离开父母和家庭不是个好主意。让孩子与父母健康地分离很重要,我们在美国会有以下做法。

  我们有很多在外面过夜的夏令营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孩子适应离开父母,同时又不会失去安全感(只待几周时间)。这些项目通常与学习无关,主要目的是探索大自然,学会与来自不同地区的陌生孩子交往,而且这些夏令营往往趣味性十足。另外,到大约10 岁左右,很多孩子还会在周末到好朋友家过夜。有时,学校也会组织集体旅行,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参观几天,比如华盛顿或纽约,甚至会去另一个国家旅行。这些经历有助于孩子慢慢地、稳妥地与父母分离。

  本文由湛庐文化授权摘自《用心教养》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 签:
(责任编辑:admin)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
轻妈妈特卖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媒体合作 投稿指南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轻妈妈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7 www.qingmam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05004075号

联系邮箱:da.wei#foxmail.com
联系QQ:88_50_99_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