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的行为更积极
【孙莉莉】这个话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日常行为习惯,比如孩子粗心大意、邋遢、丢三落四等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讨论一下丢三落四这个话题。为什么呢?因为小朋友一到上小学的阶段,你就会明显地感觉到,丢三落四是一个特别急需解决的问题。那我也特别想听听我们的两位专家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看有没有能帮助到我们的。周老师,你先来讲一讲。
【周晓音】我先生经常丢三落四,于是我爸爸教我了一个办法:从哪儿离开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检查一遍。后来我出门的时候会列清单,照着清单理一遍,然后把清单收好,以便自己再次检查。关于帮助自己记事,避免丢三落四,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总结出来的好方法。
【陈禾】丢三落四或者做事非常细密、细致,这跟人天生的气质有关。但后天可以改变一点,比如说,工作计划和生活管理。工作计划,是说做之前你什么都准备好了,心中有数。关于生活管理,台北有一个报纸叫《中国时报》,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要妈妈们回答每天早上起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三个选项,其中一个选项是从打骂孩子开始,92%选这个。为什么?因为现代人的特点就是没有生活管理,晚上你把一切事情都准备好,第二天起身,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很顺的。不要催,孩子有一个特点,你越催,他就越慢。因为心情不愉快,着急就很多做错。所以丢三落四跟情绪是非常有关的,那么换句话说,生活的管理能力一定要做好,否则,一团糟是必然的。
【孙莉莉】谢谢陈老师!关于丢三落四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的家长太“勇于”承担责任,太希望完美,所以给孩子的启示就是,你不行,妈妈来。“妈妈来”的结果就是全部变成“妈妈来”。会让孩子出现很多我们之前讲的输不起、霸道,或者丢三落四、邋遢等等。
刚才陈老师在讲的时候,我在做手工,我是想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我会带着小朋友做一个小小的记事本,一张A4纸,刚好能做出来30页的记事本。刚好是一个月的记事本。我们经常说,好习惯21天养成,那记事30天,也能养成记事的好习惯。
和消极情绪说再见
【孙莉莉】这一个话题特别好。前一阵微信上传的一种人叫做“垃圾人”,大家记得吧?一天到晚在吐槽吐槽,情绪总是不好,我们就说“远离垃圾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看看这种整天吐槽情绪不高的负能量分子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分子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吧!
【孙莉莉】有些时候,我们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人总是会特别开心,总是能从中看到那个让他觉得特别幸福的、兴奋地点。有些人就只能看到那个反面的部分,每天都用自己的坏情绪、负能量感染别人的情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些负能量是从哪儿来的?这背后隐藏的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还是家庭教养问题?我们请陈禾老师来帮我们分析一下。
【陈禾】关于这个正能量个负能量的表现,我还是要回到一句话:家长怎么样培养,或者说家长怎么样陪伴这个孩子长大决定了一切。每个孩子都不相同,那么怎么样陪伴孩子最重要?一个源头就是:如何爱孩子,如何表达爱,以及如何接受孩子的爱的回馈。一切教养问题都要回到爱的原点去。那么,如果你跟孩子的感情建立的非常好,我们有个很好的名称叫做“依附关系”,这边习惯讲“依恋”关系,都可以。那么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以为依恋关系就是要“连住”,连进厕所都要跟着。那不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依恋关系。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家长在孩子的心灵上成为一个力量。这个力量是:做什么的时候,都会想到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或者,爸爸妈妈这时候就在我身旁,他会指导我怎么做。这样他的勇气就来了,因为他的思路很清晰。我把这个叫做:父母支柱。其实这就是内在力量的根源,这是最重要的。
那么,比如说哭闹。他有所求,你如何化解?如果只是发泄,你能够判断得出吗?这套书里关于孩子为什么哭闹讲的非常清楚,所以孩子哭的时候,你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也能判断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只是说因为受挫折,比如说,因为测验或者考试失败,回来后很伤心,大哭一场。这个时候,你只要搂着他,给他一点鼓励,说没关系,下次做得更好就行。反过来,如果你选择埋怨一大堆话,这个孩子已经伤心的不得了了。
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加强孩子的内在力量,一定要从这方面下手,其他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比如说,很多孩子总喜欢哭,说的时候也会装作要哭的样子来说,有没有呢?这是家长要负起责任来的,因为你的回应方式,你的对话方式。你让他不敢说,他只能装成这个样子来说。另外一个就是他根本没有说的机会,所以这些要注意。孩子爱抱怨,是因为不平等,是因为他没机会表达他的诉求。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我觉得很必要如何让孩子有更强的力量。孩子不是骂着长大的,而是心对心的交流,互相鼓励,互相信任,互相支持才能获得很好的成长。
【周晓音】今天在这里看,觉得这套书的分类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不抱怨也好,不打小报告也好,其实他的背后往往都是自己的不负责任。出一点事情就开始抱怨。希望孩子不抱怨,那么家长也要控制自己不要去抱怨。因为园长的身份,每天听到的抱怨会比一般人会多。有孩子抱怨孩子的,孩子抱怨老师的,家长抱怨自己孩子的,家长抱怨别人孩子的等等,他们这样做,大部分时候是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事情可以沟通和调节,我替代解决问题也只是一时。还有很多时候,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这套书,对我的影响最深的就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要先去思考自己能承担到多少,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能解决多少。直到自己实在解决不了了再去找别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做事情的边界。我们家长首先就要有这样一个意识,这样的意识就会感染到我们的孩子,会让我们的孩子更能积极地、充满正能量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抱怨。希望能从家长做起,给孩子一个榜样!
【孙莉莉】我觉得爱抱怨有三个原因:一,只看到自己没有看到别人,总是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很对,别人做得很错很烂,然后从来不会去,或者说缺乏一种能力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做,缺乏一种能力去分析别人。二,有的人抱怨是因为懒惰。经常会接到一些家长的问题,其中不乏有人以自己没有学过儿童心理学,没学过教育学为由将孩子的问题全抛过来。其实并不是说要专门读一个儿童心理学,你才能读懂孩子。因为首先孩子是一个人。你首先把孩子当成一个人去尊重他,倾听他,公平地对待他的时候,他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就像刚才陈老师讲的:爱是基础。什么是爱呢?在这里要提一个概念叫“非爱”,这个概念在家庭教育里面非常重要。有的人是用“非爱”来代替爱,就是你以为的爱,并不是孩子需要的爱,是强加的或者变形的爱,这个非爱其实害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爱可以成为“囚”。总之,他并不想努力去改善自己,他想从一个专家那里,或者一本书里得到一个偏方,偏方治大病,立刻就能将孩子立竿见影地“治好”。我觉得这就是爱抱怨的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懒。三,完美主义。就是对结果的期待太高了,当不能达到你的期待的时候,你就会去抱怨。那我们的孩子爱抱怨也是因为家长的期待太高,他达不到的时候就会找出很多很多的原因,这个原因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所以他就会去抱怨。所以当遇到这种情况时,请主动去跟孩子去沟通,慢慢地才能获得孩子有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想办法去解决。
最后,跟抱怨有关的话题就是责任。当你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你希望别人对你负责的时候,你把责任给了别人,你更容易抱怨,如果你认为追求美好生活,让自己感到幸福感到快乐的责任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抱怨了。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甚至包括我们的老师,都不再是只抱怨社会环境不好,生不逢时生不逢地,而是去思考,怎样通过自身的改变,去实现我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最终目的。
P4
【陈禾】爱怎么样表达,怎样关注孩子,怎么样关心,怎样说话,这一连串的问题,能从正面去思考、去解决就没问题了。
在这里,我顺便带出来讲,就是玩手机、玩电脑游戏、看电视。不要让孩子玩手机、电脑游戏,因为容易上瘾。你不玩,对孩子才有说服力。电视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媒体,看多了眼睛会出问题、视力出问题。比这更严重的是--涉及思考能力。为什么会涉及思考能力呢?因为电视不会停下来等你思考。所以在那种训练下的孩子不喜欢阅读,不会思考,所以就明白我为什么反对了。那么,电脑这种数码,电视这种媒介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使用呢?应该是十岁以后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顺便带出来讲一下,就是有家长问孩子偷东西的问题。关于“偷”的概念不要乱下,和孩子讲的时候尽量正面说,“你不该这样拿”之类的话。三岁以后,我们适当的给孩子一点钱,容许他每个星期用自己的钱给自己买一些自己想买的东西,可以鼓励孩子储蓄,培养他怎么去用钱。不要斤斤计较,偶尔吃糖可以,偶尔吃点垃圾食品也没有大问题。那么,换句话说,这种情形,孩子的许多需求可以获得满足,我用一句话:让孩子有路可走,而双赢。你既然那个路走下去不行,你引导他思考摆出来还有几条路,然后选择一条更好的,那不就是双赢嘛?孩子是很可以被引导的。你用心的话,你会发现最后你的主张变成他认为是他的主张,结果他很高兴就去做。为什么会双赢,就是这么一回事。那么,偷东西也是因为该有的东西你没法让他满足,又没法让他理解为什么你不能提供,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我想啊,除了恶作剧之外,有些偷东西也不见得有多严重,因为他需要,他没有。那你要警觉如何让他该拥有的可以拥有。如果我没有办法给他提供,那么,我让他理解,趁机培养他、发展他的同理心。因为,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在这种对话中,常常要用上的技巧是什么呢?你说出他的需求,让他感觉到你很理解他,这就可以沟通。这套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亲子沟通、亲子对话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所以,要采用对话的方式培养孩子学习内在对话。就是自己跟自己对话,那么,养成这种能力之后呢,很多问题他就在这个情形下,他就会去思考,他会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最好的做法。
【孙莉莉】谢谢陈老师!刚才陈老师讲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上周周四、周五去参加了一个“学习故事”的培训,“学习故事”这个概念可能是去年到今年在国内幼教界特别流行的一个词。是从新西兰那边传过来的。但是对我们做儿童观察的人来说,学习故事的技术并不难,就是记录孩子学习的行为,引起我对它的兴趣的点是它的基本观点:“我们都期待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动探究的人。其实这是不对的。”啊,我一听怎么会,我们认为对的它说不对。它说,“因为孩子本来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动探究的人。我们要做的只是保持他们的这种状态就好了。”所以,如果我们的原定观点是孩子有百般不是,他们现在有各种不对,各种不好,等他们长大了成为“我”,他们就都好了。所以我们就一定把他引到我们的那个模子里。
但是其实我们对照这套书回忆一下我们的现状或者我们的成长过程,其实我们对自己也不那么满意,我们也有很多不好,就像刚才那位家长说的,我可能看了这套书我才知道为什么我小时候那样或者我现在这样。就是,我们不是最对的,孩子不是最错的,我们不是在做儿童崇拜,我们要坚信我们的孩子天生就具有正直、善良、勇敢、有好奇心、主动探究的品质。我们要做的,是把他们最初的这种本性保持下去,这是我们成人最大的责任。
这套书的作者琼·贝利一直在强调说: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要教会孩子对自己负责,让孩子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的人。这不仅是琼·贝利这套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想作为今天我们讨论的结尾。我们坚信孩子是一个正向的,积极主动的个体,他们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他们自己最好的样子,而不是我们预定的某一个样子。他们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不是走到我们预定的那个模子才叫负责。如果我们都能从这个角度积极正向地去思考孩子的成长,可能我们就会少去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就像陈老师讲的,用对话的方式,不仅是外在的亲子对话,更是激发孩子在阅读中,在和家长的讨论中那种内在的对话,去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负责。那么这套书就尽到它最大的价值了。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