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擤鼻涕,需要排查鼻窦炎
受访专家/解放军第458医院耳鼻喉科主任 李孝安
许多男生平时喜欢用手抠鼻,老是擤鼻涕,感冒难愈,这都是鼻窦炎在背后搞鬼……记者近日从解放军第458医院耳鼻喉科了解到,鼻窦炎本来以30—50岁的病人居多,不过在暑假期间,学生患者明显增多,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大约三成,需要手术学生都是选择这个时间手术。学生平时忙功课忙考试,没时间看病,而且服药依从性差,感冒迁延不愈就容易演变成鼻窦炎。
学生哥成高发人群
为何学生哥年纪轻轻也成鼻窦炎高发人群?解放军第458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孝安表示,首先,学生平时忙功课忙考试,没时间看病,而且服药依从性差,感冒迁延不愈就容易演变成鼻窦炎。其次,夏天时雨时晴,天气变化大,空调的频繁使用,室内室外的冷热变化也会刺激鼻窦炎发生。再者,一些男同学有抽烟喝酒的坏习惯,或者不太注意卫生,上厕所或拿东西后没洗手就抠鼻子,都可以诱发鼻窦炎。
“鼻窦炎的症状容易与感冒混淆,学生由于不重视就更容易以为是感冒。”他告诉记者,有个23岁的大学生鼻塞、头痛三年,在空调房症状会更明显,一直误当感冒治。其实与普通感冒相比,鼻窦炎患者至少有以下症状中的2—3条:鼻塞、流鼻涕,伴有头痛、记忆力下降、嗅觉减退。
李孝安指出,鼻窦炎也叫慢性鼻-鼻窦炎,而感冒就是急性病毒性鼻-鼻窦炎,可以说急性鼻-鼻窦炎的早期就是感冒。感冒反复发作超过12周,就可能变成慢性鼻-鼻窦炎。“鼻腔和鼻窦有个开口,开口之处有黏膜,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刺激黏膜水肿增厚,把窦口堵死了,分泌物流不出来,积在窦腔,就会像雨后积水长期流不走一样发臭,结果形成了鼻窦炎。”他提醒,不要以为小感冒就可以掉以轻心,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最主要就是急性鼻-鼻窦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致。在饮食不当、气候环境变化、疲劳免疫力下降时就容易发病。
老是擤鼻涕需排查鼻窦炎
记者采访时恰好是周六,广州天河区的姚女士带儿子来就诊,她说儿子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擤鼻涕,说话有点鼻音,好像鼻子分泌物很多。
“鼻涕多,老擤鼻涕,要么是鼻炎,要么是鼻窦炎。”李孝安说,鼻分泌物有两个趋势:一种是鼻前漏,往鼻涕管流;另一种是往口咽部流叫鼻后漏,所以患儿需要做检查。通过鼻窦CT与鼻内镜检查来确诊,CT可发现窦腔黏膜有无增厚、窦腔有无积脓,鼻窦复合口有无水中、堵塞。而鼻内镜可以直接窥视到鼻腔内的许多重要部位(如各个鼻窦开口,各个沟,鼻窦内部的隐蔽狭窄处)及鼻咽部的细微病变。
此外,判断是否鼻窦炎,还要看鼻涕性状。“脓性鼻涕一般是鼻窦炎,清性鼻涕一般是过敏性鼻炎,伴有打喷嚏、鼻子痒等症状。”他介绍说。不及时治疗可引起颅内感染。
有病应及时就医,但是鼻窦炎患者大多就诊晚,“患者发病至少半年才来看,有的患者甚至患病十几二十年才来就诊。”李孝安表示,很多患者不认为鼻窦炎是什么严重的病,不大愿意看病,学生更难以系统治疗,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
殊不知鼻窦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下去会酿成严重后果。据介绍,鼻窦炎病理分为鼻窦黏膜慢性炎症和骨髓的慢性炎症,前者可引起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后者可以引起骨质坏死,或框内、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无论哪一种,慢性鼻窦炎时间长了都容易并发鼻息肉。“最近收治的好几个学生患者都有鼻息肉。”李孝安指出。
早期可以药物治疗
李孝安介绍,鼻窦炎早期可以药物保守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喷剂局部用药。同时,再配合鼻腔冲洗。但是,鼻窦炎急性期不能冲洗,因为早期细菌非常活跃,容易扩散,冲洗的话,分泌物可流到鼻咽后端引起并发症,比如咽喉炎,像急性炎症不宜手术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鼻腔反复冲洗三次无效,应考虑手术引流治疗,在鼻内镜下做鼻窦开放术。由于手术引流之后可能还存在少许炎症,吹空调或感冒都可能再次复发。所以手术后,患者要定期回医院换药和清洗,至少要坚持一个月,确保炎症尽量消除。”他提醒说。
如果患者一检查就发现有鼻息肉,那么必须手术,不能保守治疗。蚕豆大小鼻息肉,可用微创低温纹消融术;息肉较大则要在功能性显内镜下手术切除。
Tips
六个方法帮你预防鼻窦炎
提及鼻窦炎的预防护理,李孝安表示防病关键在于增强抵抗力,不要感冒。
1、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感冒和急性鼻炎的发生。
2、每日用热毛巾敷鼻子,在鼻翼处穴位按摩,疏通经络,以增强鼻腔黏膜的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
3、采用正确的擤鼻方法,不宜强行不正确的擤鼻,以免引起急慢性鼻旁窦炎。不要用手挖鼻,以免引起鼻疖等炎症。
4、少喝啤酒,少吃辛辣食物。尤其是鼻窦炎患者,一边吹空调一边喝冰啤,最容易诱发疾病。感冒是可以传染的,但鼻窦炎是慢性疾病一般不会传染,但是室内要注意开窗通风。
5、经常保持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减少各种疾病发生。保持大便通畅。
6、不宜长久使用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滴鼻剂,如麻黄素、滴鼻净等。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吴燕玲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