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妈妈,请警惕宫颈癌
前言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曾经多发于50岁左右女性的宫颈癌,如今已在悄悄地向年轻女性逼近。日前一家妇产科医院确诊的一位宫颈癌患者,年龄仅为16岁。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宫颈癌这个疾病。
宫颈癌的元凶
迄今为止,宫颈癌的病因尚无定论。多数专家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糜烂、性交过频、包皮垢及性激素失调等因素有关。
●过早性生活、早育与孕产频多
子宫颈癌的发生与性生活有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为已婚妇女,未婚患者极少见。过早性生活或早婚妇女子宫颈癌发病率显著增高。
●宫颈糜烂、裂伤与外翻
由于子宫颈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缘故,容易遭受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刺激,包括创伤、激素和病毒等。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宫颈糜烂的妇女。如果病毒不能被清除而在身体里存活下来,则变成持续性感染,就会引起宫颈癌变,但只有10%~15%的女性存在这种风险。北京市普查发现,宫颈裂伤与宫颈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宫颈炎
长期慢性的宫颈炎症刺激可能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宫颈炎的症状是:白带增多,多呈乳白色黏液状,有时为淡黄色呈脓性,当炎症扩散到盆腔时,就会感到腰骶部疼痛、盆腔下坠痛。急性宫颈炎还有尿频、尿急、性交痛的情况。
●包皮垢因素
男人的包皮垢不仅对阴茎癌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而且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目前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
●病毒因素
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人类乳头瘤病毒(简称HP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对各类宫颈组织进行HPV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均提示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关。国外资料显示,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
另外,用免疫荧光抗体法发现宫颈癌病人的宫颈脱落细胞中,含有疱疹II型病毒。通过对女性生殖道有II型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追踪,发现宫颈癌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6倍。
●性激素因素
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及阴道组织的生长和刺激宫颈上皮增生。专家在研究宫颈癌患者的激素代谢时,发现原位癌及早期宫颈癌病人,尿内雌二醇、雌酮与雌三醇的比例偏高。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非孕期高25~40倍,可使孕妇子宫颈上皮显著增生,甚至发生类似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改变,但产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宫颈癌的高危人群
由于宫颈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以下宫颈癌高发人群需引起注意: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多性伴侣者:性伴侣数超过10个。
●早婚多育者: 20岁以前结婚或有性生活者,生育7胎以上的妇女。
●年龄: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概率较低,20~50岁宫颈癌高发,5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
●经活检发现宫颈不典型增生者:特别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
妇科检查预防宫颈癌
对于女性来说,进行妇科检查比做美容和健身都更重要。因为使用方法和工具不同,检查费用大约是100元到几百元不等。
●避免发生婚前等过早的性行为、晚婚晚育、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自我保护。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和性伴侣的卫生。如夫妇性生活适度,性生活前后清洗外阴,经期不过性生活,不要做不适当的阴道清洗等。
●及时、科学治疗宫颈糜烂。宫颈糜烂不及时治疗或未采用正确方法治疗,可造成炎症长期累积,导致病变组织发生非典型增生而演变成癌。
●积极治疗生殖道病毒感染。尤其是尖锐湿疣(由HPV引起)和生殖器疱疹。
●对阴茎包皮过长的男性,应劝告作包皮环切术,不仅能预防阴茎癌,并且可以减少配偶宫颈癌的发病。
●定期进行检查,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也无特殊体征,与慢性宫颈炎无明显区别,有时检查时见宫颈光滑,尤其在老年妇女宫颈已萎缩者。
在某些宫颈管癌患者,由于病灶位于颈管内,阴道部宫颈外观仍表现正常,易被忽略以致漏诊或误诊。自发现采取阴道及宫颈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染色可观察脱落细胞的变异后,世界各国都采用该法作为宫颈癌普查的手段,以发现早期宫颈癌或癌前病变。
宫颈细胞发生变异到发展成为宫颈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果在病变早期就发现并治疗的话,治愈率几乎是100%。为此,有性生活的妇女,特别是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或普查)。宫颈涂片检查是常规的检查内容,若怀疑患有宫颈癌,还应行阴道镜或宫颈活体组织检查。
专家提醒: 女性一旦出现下列症状,要怀疑宫颈癌的可能,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阴道流血:年轻患者常主诉接触性出血,发生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
●白带增多:白带呈白色、淡黄、血性或脓血性等,稀薄似水样或米泔水样,腥臭。(撰文/王哲蔚 主治医师)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