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家庭英语小环境
家庭英语环境的核心不是和孩子说几句英语这么简单。和孩子说一些三明治英语或者是外国人觉得很奇怪的中式英语,就像在孩子原本洁白的画布上涂上了以后需要清理掉的颜色。家庭英语环境的营造,一个是听力辨音能力的训练,一个是情境对应,而比这更重要的,是英语兴趣的培养。
我们国人一直把英语环境等同于和外国人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讲英语。所以,当我们讨论儿童学英语的问题时,有博友就说,你的孩子是在国外长大的,他们有英语环境,国内的孩子没有英语环境,能一样吗?
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国外孩子的英语环境哪些可以在国内获得。在国外的中国家庭,非常多的孩子在家是不讲英文的,所以有些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一点英语都不会说。后来我发现,不仅仅中国人是这样,东欧人也是这样。比如小宝幼儿园的创办者是俄罗斯人,她的外孙上幼儿园之前也是一句英语都不会讲。
虽然同样是不会讲,但是这些孩子每天还是有很多英文的东西能够进到耳朵里去,比如大人看的电视节目,比如自己看的动画片以及绘本等等,都是英文的。应该说,国外孩子即使家里面不讲英语,但是对英语的接触量还是不小的。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到了学前班,他们开始系统地学习 Phonics,学校对于英文的阅读量有要求,一般来讲,从五岁上学前班开始,孩子们的英文水平会有非常大的一个飞跃。
再回头看看我们国内的孩子,英语环境主要缺什么?
第一,大量的英语语音信号。其实这里主要说的是听。这方面过去我们没有条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视听资料越来越多,很多孩子从小也是在原版动画片的熏陶下长大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只要家长有心,三岁以前孩子听上几百个小时的英文儿歌、英文故事以及看些原版动画片之类的东西,是没什么困难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听英语有没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孩子,觉得自己都听不明白的英语素材,孩子听着还不是一片混沌?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关于英语韵律节奏的文章中已有探讨,相信可以解决大家的疑问。安妮以及周围孩子的经历更让我相信,所有前期对于语音方面的积累都是会有回报的。孩子的语音识别能力,并不依赖于他对语言含义的理解。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到了一个环境之后会很容易上一个台阶。而没有这样积累的孩子,可能需要补上这一课。
第二,语言的互动交流。这应该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因为缺少了这个方法,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如果不出国,就没法学好英语。很多妈妈基于这样的认识,试图做些弥补,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计和孩子用英语对话。也有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发音不够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对话,但心里总是很纠结。因此,这个问题基本上是安妮儿童英语交流 QQ 群里和论坛里讨论最多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讲,成人是他们语言的样板,对的错的都来自于成人。这里的对错,口音问题还不算大,因为大量的原版听力资料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点。就好比家长讲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孩子通过听收音机、电视里的普通话,可以自行矫正过来。
这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中式英语对孩子的误导。记得前几天论坛里讨论大家刚刚拿到的一套原版的学前班 Phonics 绘本教材,有人就说了,这么简单的一本书,那么几个词,为什么有些查了词典,我还是理解不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从来没听过、没看过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没有接触过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词汇,这些词汇就都成为我们的生词了!我们中国人学的都是课本上被语言学家设定好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恰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或者说远离了国外真正的日常生活,最后造成了我们的哑巴英语。甚至包括一些引进的原版阅读材料,如果与国外的分级读物作对比,就会发现,这些针对亚洲人设计的资料已经被改造得不那么原汁原味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认为,在你不能确定和孩子说的是正确的英语的情况下,首先要自己和孩子一起先去输入、去吸收,看看国外的动画片、国外的原版书中都是怎样表达的,找出对应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后,再遇到同类的场景时,再和孩子一起把书中、动画片中的说法活学活用。这个办法比家长用设计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对话,要有价值得多。
在孩子有了足够输入之后,再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互动环境,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老师交流。总之,我还是那个观点,当孩子能够有比较强的辨音能力对应一定的情境模式之后,输出会是很快的一个过程。这个交流环境可以通过带孩子上英语班、和国外孩子音视频交流、或者上外教课来解决。
第三,语言的情境对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国孩子到国外学英语的成果也正说明了它的作用。实际上,这个过程和语言互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在目前我们互动交流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情境对应就显得更为重要。很多人说,给孩子看动画片,都不知道他看明白了没有。我觉得,明白没明白,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整个故事、情节是否明白;二是对句子、词是否明白。很多家长看到每个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认识的词,甚至不止一个,就认为孩子一定是没看明白,要是读书那就是读天书。而事实上我觉得,是否明白取决于表达与语境是否能对应,看懂了语境,并且能够在这个语境下联想起某个表达,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对于段落、句子,故事情节和场景就是语境;对于单词,那整个句子就是语境。这种对应关系积累到一定量后,孩子再开始输出,一开口就是地道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看动画片是这样,读绘本也是这样。换句话说,读大量原汁原味的书,就是弥补中国孩子缺乏对语言的情境对应的有效途径。
目前论坛讨论比较多的是怎样带孩子读绘本的问题。很多人纠结于自己的英语不好、发音不准,其实我觉得这都不是主要的。引导孩子读绘本,最有价值的方法应该是让孩子将画面和单词、句子对应起来。这样的情境对应,会让孩子摆脱对单词中文含义的依赖。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出现一个表达方式,孩子想到的是某些场景,而脑子中的这个场景,就是这种表达方式被正确运用的场合;出现一个单词,孩子想到的是在哪些表达中、什么场景下用到了这个单词。这个积累的过程,也就是英文思维的训练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一定不会看到一个单词就先想中文,然后用中文去想和它搭配的英文单词,再把孤立的单词组合在一起。孩子对单词的理解,一定是超过我们这些家长的。其实,即使是老外,如果没有读过多少书,单词量并不比中国人苦学十多年后的单词量大。但是我们的词汇量,是用中文翻译的词汇量,只知道对应的中文意思,不知道这些单词在句子和段落中的用法,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我们自己的实际词汇量远比我们自己认为的词汇量要小很多很多。这点从安妮身上也得到了验证:她的词汇量并不大,远不如宝爸,但她运用英语的自如程度比宝爸强太多了!
就像听力一样,孩子对阅读也有自我矫正的能力。很多孩子从小听原版的东西,妈妈或者中国老师读英语的时候,孩子会很快反应出对方的错误,并且不会跟着大人的错误跑。当你读了千八百本原版读物之后,你想说什么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能找到它在某本书中的英语语境。这个时候,因为英语语境的存在,你对这个词的用法几乎可以脱口而出,那还用回头找中文意思来帮忙吗?
身边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通过大量听、看、读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可以弥补。听到的故事前后文,看到的画面和书中的场景,就是需要的语境。输入达到一定程度,再学习输出,相信定会事半功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我们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是正确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所获得的不是一些孤立的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而是一种英语思维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三方面说的都是具体的技术问题,那么家庭英语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则是兴趣的培养。最近和很多大一些的小朋友聊天,大家一致的反馈就是对英语的厌倦。如何培养孩子的英语兴趣?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按照学中文的方式来学英语。
想想我们的孩子在会说话之前的输入阶段,有谁整天盯着孩子,看他对大人的话到底明白了多少?又有谁在孩子刚听了几天之后,就要求他跟读?当亲子阅读刚开始的时候,又有谁在意孩子能读多少字?凡是那些中文阅读习惯培养得好的孩子,几乎都是家长给了大量的书,每天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讲去读的。
在本书第三章我们讲了北美的科学阅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就像一个大的游泳池。学游泳只在陆地做模仿动作不行,需要的是在池子里扑腾。想让孩子有本事,那就扔到池子里。在营造家庭英语环境方面,也是一样。
英文思维没有捷径,只有大量地听、大量地读。这里所说的大量,绝不是每天几个小时的大量,而是细水长流、积少成多的量的积累。如果不顾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人为地填鸭,不仅会让孩子逆反,甚至还可能造成像今天很多大孩子那样惧怕英语、逃避英语。
每天半个小时也好,一个小时也罢,让孩子觉得英语和中文一样,就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吃饭一样,从英文中可以获得和中文一样甚至从中文里得不到的有趣的故事。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去接受它。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