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弗雷德里克遭到男老师长达4个月的性侵犯后,他的老师才因为性侵犯未成年人被监禁。他的妈妈很惊讶,因为他对此只字未提。可是,在心理分析师的引导下,她才回忆起来:“嗯,是真的,他说过‘我肚子疼,我不想去学校’,当时我觉得他纯属无理取闹,因为不想去上学就装病。而且他的老师又是个那么好的人。”哦,是的,那些恋童癖们往往看起来都很友善!弗雷德里克没法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根本不听他说的。他拒绝上学,妈妈不放在心上,还说他在演戏,甚至还说老师很好,这让他产生了内疚感!他的妈妈没有仔细探究他不愿意上学的真正原因,也没有理会孩子的真正需求。
在那些父母称为“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在孩子奇怪的、不得体的、极端的或者仅仅是与平常不一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我们应该仔细观察的情绪。我们要设法发现他的需求,因为他一定在传达着某种信息。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一定有原因。也许他的老师并不是个恋童癖,但也许是因为他的某位同学不理他了,也许是因为他担心高年级的一个男生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来找他,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老师要他交作业,也许是因为他不想穿着那条滑稽的运动短裤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也许是因为他听不懂老师讲课,或者很简单,他厌烦上学了……他需要你,需要你的倾听,需要你关注他的情感,也许他还需要你的保护,或者需要你帮助他解决某个问题。
任何看似夸张的行为(尤其是当它经常发生时)都可能具有攻击性或者极端消极,也可能表现为对母亲非常依恋、过度地嫉妒别人、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经常与父母对着干……所有这些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因为孩子的某种情绪没有得到释放,要么是因为孩子的某种需求被掩盖了。
我再强调一遍,不要问一个孩子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到底是“为什么”,因为他往往不知道原因,他的某些行为的深层动机极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如果你非要问他为什么,那么他可能会认为自己必须为此找到一个答案,于是给你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答案。他很可能会找到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真实的。
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他使用的第一种语言就是喊叫。慢慢地,他会学着说话,但是对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的事情,他还是会通过喊叫、发怒、大哭以及让人受不了或拒绝合作的行为来表达。要组织好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因为他不一定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可能认为不可以说出这件事情,担心父母可能会有的反应,害怕父母生气,担心给父母带来麻烦。
父母随随便便地把孩子的哭喊定义为“无理取闹”或“演戏”,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解读孩子哭喊的行为。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声没有人倾听,如果他的需求被父母贬得一文不值,后果将非常可怕。没有什么“无理取闹”,哭喊是一种语言,是一条信息,等待着父母去解读。
的确,要理解一个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的孩子,和他进行沟通,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在我看来,我们自己曾经也都是孩子,稍微努力一下,我们应该可以回想起自己儿时的感受以及我们当时表达感受的方式。
不听孩子的喊叫,不理会孩子的不合作行为,不把它们当作一种语言来认真对待,不努力理解它们的含义,拒绝理解它们或者不把它们当回事儿,认为“他总是在这个时候哭闹”“他就是这样,真不懂事”等等,这些处理方式都会让孩子关上自己的心扉。他在提出要求、寻求帮助以及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没有被人理解,他就会借助一些病态的表象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重视。
反复发作的耳炎、湿疹、过敏、不肯吃饭、尿床等症状以及之后出现的学习障碍和攻击他人的行为,都在传达一些信息。孩子随时准备牺牲自己发育的最佳时机,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获得最终的理解。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义。不要紧张,不用事事都去解读,也不要每时每刻都去探寻孩子每种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要小心过犹不及。
怎样才能透过孩子的态度、疾病、突发状况以及学习障碍等领悟到他到底要说什么呢?——请认真倾听。
如果孩子的某种行为反复出现或者经过治疗后某种症状或行为仍然持续,那你应该可以确定,这其中一定有什么信息是你没有捕捉到的。不要因为没有理解孩子传达的信息而让自己产生挫败感。只要问题没有解决,它就会不断重复,而且问题的紧张程度不同,出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直至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问题才会消失。
假如孩子的某种行为让你感到惊讶、焦虑不安、心生疑问,假如孩子的情绪在你看来不合常理,假如孩子总是与你作对或者总有这样那样的症状,在这些行为或症状真正变得令你惊慌失措之前,请你问自己这个问题: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