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女性生二胎不要盲目促排卵
●盲目促排卵可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引起卵巢早衰,提早闭经
●高龄妈妈选择助孕方式应遵循三原则:简单原则、合理原则和安全原则,方法越简单越好
医学指导/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刘风华主任医师
据香港媒体报道,39岁的明星杨千嬅在注射“超级排卵针”后于2013年岁末成功怀上第二胎。由于“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让一些想生二胎的35岁以上高龄女性心情非常迫切,因此这种“超级排卵针”备受青睐。对此,专家表示应慎重。虽然辅助生殖技术日臻成熟,让不少高龄女性实现了生二胎的愿望,但是,临床上有的女性反复过度促排卵,导致卵巢早衰,出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正常甚至闭经,有的甚至通过非法组织进行配子(指卵子、精子)买卖、代孕等,不仅浪费精力、财力,还对自身和后代造成不良影响。想生二胎的不孕高龄女性如何更好地实现再生育?记者请来生殖医学专家支招。
后果:
盲目促排卵会致卵巢早衰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主任刘风华主任医师介绍,促排卵针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出现不良反应。促排卵针主要含有促性腺激素,能促使卵泡发育成熟。若频繁使用大剂量的促排卵药物,容易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出现腹胀、少尿、胃肠不适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卵巢早衰,提早闭经。
刘风华解释道,因为女性的卵子是极其珍贵的,一生仅排400~500个成熟卵子,而且天生固有的卵泡数目会慢慢减少,不能再生。如盲目使用促排卵药,会导致卵子无谓的损耗。因为滥用促排卵药而导致卵巢功能提早减退的不孕女性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再者,女性内分泌及其调节是有规律的,有阈值、窗口、峰值及正负反馈等,何时让卵泡生长、何时让卵子成熟、何时取出卵子都有讲究。只有有经验的医生才能驾轻就熟,让不孕不育患者得到最理想的结局。因此,不要冒险到没有资质的机构盲目进行促排卵。
此外,刘风华提醒,由于市场需求,非法机构供精、供卵、滥用促排卵药物、违法代孕等情况依然存在。根据相关法规,目前禁止任何人及机构实施代孕技术,即代孕是非法的。同时,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也是禁止的。所以,刘风华提醒,不要滥用辅助生殖技术,也不要轻信像“帮你代孕”、“选择性别”等谣言。
支招:
不孕女性实现再生育分两步走
那么,不孕高龄女性如何正确地实现再生育呢?刘风华支招如下:
步骤1:
评估卵巢,查找不孕原因
“身体健康的夫妻尝试自然受孕1年仍没有成功,可寻求医生帮助。正常生理状况下,超过一定的年龄,卵巢功能会慢慢减退,直至衰竭,出现闭经。但也有一些女性会因种种原因出现卵巢功能提前减退或出现卵巢早衰,所以不孕女性尤其是高龄者应先了解卵巢功能。”刘风华介绍道,卵巢功能的评估,主要是检测基础性激素、抗苗勒氏管激素以及B超下计数窦卵泡等。通过评估然后查找不孕原因,如检查精液、排卵、输卵管情况等。
做有关不孕不育原因检查时,最好让男方先检查,因为精液检查简单易行、无创,而女方检查相对繁琐,甚至有创。同时,不要误以为生育过的男人的精子一定没问题,因为感染、精神压力、环境污染及生活习惯等都可能影响精子质量和数量。
步骤2:
制定合理的助孕方案
刘风华表示,在评估卵巢功能、查找了不孕原因后,专业医生会根据卵巢功能情况及不孕因素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助孕方案。助孕方式有多种,最简单易行的是测排卵期或促排卵指导同房;其次是人工授精,较为复杂的是“试管婴儿”。不同的助孕方式适合不同的不孕人群。刘风华指出,选择助孕方式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简单原则
尽可能用简单的方法帮助患者怀上宝宝。方法越简单,就越接近“自然”,花费就越少,损伤也越小。
2.合理原则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助孕方法。一般情况下,人工授精主要适合以下情况的夫妇:女性有排卵障碍但至少有一边输卵管仍通畅;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少精、弱精、生殖器畸形等情况;夫妻双方免疫性不育或原因不明的不育。试管婴儿的适应症则包括:女性盆腔炎性后遗症(双侧输卵管阻塞或不全阻塞、严重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功能)、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男性无精症或严重少、弱精子症;夫妻双方免疫性不育或原因不明的不育行多次人工授精失败等。
选择助孕方式一定要合理,如双侧输卵管完全阻塞或不完全阻塞的患者可以直接选择“试管婴儿”,而不适合行“人工授精”。
3.安全原则
施行辅助生殖技术时一定要考虑女性本身和后代安全。施行辅助生殖技术是有一定风险的,尤其是“试管婴儿”,如促排卵会导致过度刺激综合征,取卵有出血、感染的可能等。
此外,刘风华表示,借助“试管婴儿”出生的孩子基本是安全的,世界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已自然妊娠并诞下了健康的第二代。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试管婴儿与自然妊娠出生的孩子相比,并没有多大差别。不过,由于“试管婴儿”双胎妊娠者较多,容易导致低体重儿、早产儿,因此,从优生的角度来看,应提倡单胚胎移植。文/记者莫冠婷 通讯员林惠芳、彭文斌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