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学生不吃早餐,“喝水”普遍不达标
孩子们的小餐桌是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妈妈每天变着花样做美食,爸爸偶尔会买回松茸、海参等山珍海味,奶奶端着碗追着喂饭……这些场景经常上演。然而,北京疾控中心近日发布的北京中小学生营养与饮食行为状况监测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不合理。针对监测暴露出的三大问题,《生命时报》记者邀请持续关注青少年饮食健康的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逐一解读。
“喝水”普遍不达标
监测表明,北京有接近2/3的中小学生饮水不够。马冠生告诉记者,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多项生理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身体一旦缺水,就会感觉疲倦,认知能力也会下降,继而导致头疼、肌肉酸痛、效率低等。尤其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如果长期或严重缺水,有可能损伤认知能力。监测结果还显示,1/3的中小学生每天至少喝一次饮料,饮料成了很多孩子摄入水的重要来源。马冠生表示,大量饮用含糖饮料易导致肥胖,还易引发龋齿,对发育期的孩子十分不利。 北京市疾控中心同时公布了儿童青少年各类膳食摄入标准,建议孩子们每天饮水1200~1500毫升,不喝含糖饮料。马冠生说:“孩子们喝水不达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贪玩,一下课就跑出去玩,常常忘记喝水;二是怕喝水多了,上课时想上厕所。”校方和家长要及时提醒孩子们喝水,也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不要因为孩子想上厕所而苛责。家长可以制作一些天然饮品,如绿豆汤、酸梅汤、柠檬水等,让饮品丰富起来,远离含糖饮料。
1/3学生不吃早餐
监测表明,1/3的中小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马冠生说,不吃或吃不好早餐严重影响发育。不吃早餐会导致全天营养素摄入不足。“很多人误以为可以通过午餐、晚餐补回来,可研究发现,早餐丢掉的这些营养根本补不回来。”马冠生说,不吃早餐会使以葡萄糖为能源的脑细胞活力不足,上午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会下降,人会感觉疲倦,反应迟钝,影响工作和学习。不吃早餐还易引发肠炎,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中小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身体活动量较大,更应吃好早餐。
一份健康优质早餐应包含淀粉、蛋白质、果蔬和坚果四大类食物。有条件的家庭最好让孩子在家吃早餐,卫生又营养。不妨“早餐晚做”,家长在前一天晚上把面包买好、把粥煮好、把果蔬切好,放在冰箱中保存,第二天早上简单加工就能吃。尽量别在路边摊吃早餐,尽量不吃油炸或烧烤熏制的食品。
营养摄入不均衡
监测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摄入不均衡,其中1/3的中小学生谷、薯类摄入不足,1/3蔬菜摄入不足,1/5水果摄入不足,1/10蛋类、奶类摄入不足。马冠生表示,我国居民普遍存在动物性食物摄入偏多、植物性食物摄入少的问题,这种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利于预防慢性病。要想保证孩子营养均衡,主要靠家长言传身教,帮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谷类食物主要包括大米、小麦、小米、大豆及其他杂粮,薯类包括甘薯、土豆、山药、芋类等。家长不妨多做一些杂粮饭、杂豆饭或杂粮粥,还可以在蒸米饭时加入红薯、土豆、青豆等,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多吃一些谷薯类食物。蔬菜水果,国人普遍吃不够,做饭时不仅要保证蔬菜的量足够多,种类还要丰富,尽量达到5种,其中深色蔬菜至少占一半,可以各种蔬菜拼在一起炒,色彩和营养都更丰富。每天早上准备一份水果,让孩子带去学校吃。此外,每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也必不可少。(生命时报记者李洋)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