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定时为孩子朗读(图)
核心提示:
德国大诗人、思想家歌德4岁前读书;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四五岁读儿歌;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10岁博览群书;诗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纵观古今中外,不少卓有成就的科学巨人、文艺大师,他们最早阅读时不过四五岁。大量研究认为,越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激发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还能提高语言能力,是孩子智慧发展的钥匙。
从新生儿开始,请家长“大声”为孩子读书
“您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呢?”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中国父母的回答很可能是“我给孩子买了许多儿童读物”,而大部分美国家长的答案是“我每天花20分钟为孩子朗读”。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出版了一本《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在美国销量100万册以上,被誉为改变美国历史的书籍,它之所以受到推崇,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大声读书的热潮。
“从新生儿时,父母就开始为孩子朗读了。”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说,父母为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不仅能增进亲子情感交流,还能促进孩子智力、听觉发育。这时,孩子虽然听不懂朗读的内容,但对色彩鲜艳的物品和节奏感强的声音比较感兴趣,家长适合选一些颜色鲜艳、有韵律的童谣、儿歌书为孩子朗读。
“为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一开始,父母中就要固定一位定时定点给孩子朗读。”杨健说,最好安排在睡前,每天坚持给孩子朗读15~20分钟,以便养成习惯。
1岁左右,吸引孩子参与阅读
随着孩子一天天成长,1岁左右的孩子们不只对家长的声音以及书上的颜色、文字感兴趣,还能多少给爸妈一些回应。
“这时,家长要鼓励、吸引孩子参与阅读。”郑州市金拇指幼儿园老师徐林丽说,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让他指出书上的不同物体、不同颜色;或者,问一些类似“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等简单、笼统的问题,让宝宝用表情、肢体语言表达和参与。
随着宝宝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提问难度、数量可以增加。家长可选在读书前,先带孩子认识一下书上讲的小动物、小物件,等读到这些时,让宝宝回忆一下;家长也可先讲一半故事,让孩子说一个结局,再朗读书的结局。
1岁左右的孩子,适合选画面简单、色彩柔和的读物,最好一页纸上只有一幅图,能让他理解自己在书上看到了什么;等有了一定理解力,再增加故事情节。
3岁后,逐渐让孩子转向“自主阅读”
3岁前,家长是朗读的主角;之后,要逐渐让孩子转向自主阅读,家长参与指导,这样等6岁时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就能基本建立了。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跟读。”杨健说,跟读分三步:第一步“顿读”,家长读一个字,孩子跟读一个字;第二步“顺读”,家长读一句,让孩子跟着读这句;第三步“跳读”,当孩子特别熟悉一段读物时,家长读上句,孩子接下句。也可以让孩子先背后读,家长可选一些字数较少、易上口的儿歌、诗词,先一句一句读给孩子听,让他背熟;然后,再把这首儿歌、诗词放到孩子面前,让他一边背诵,一边用手指向相应的字,使字音和字形重合。
“这种‘指字阅读’不意味着孩子已经认识这个字,家长千万别强迫孩子认字。”杨健说,否则,孩子的阅读兴趣在这种强迫压力下会一点点丧失。“让孩子在和父母的共同阅读中获得快乐,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才是早期阅读的关键。”徐林丽说,如果孩子对某本书不感兴趣,或暂时不愿意阅读,一定不要强迫。
等孩子6岁时可以完全独立阅读了,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多带孩子上图书馆;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全家人共同阅读,尤其要让孩子留意到你的阅读习惯。
- 备 孕
- 怀 孕
- 分 娩
- 新生儿
- 婴 儿
- 幼 儿
- 学龄前